谈论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
时间:2022-05-04 04:29:00
导语:谈论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主体性教学需要建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
双向能动,指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
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
主体性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教学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的创新: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二、建立知识架构,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
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启发与诱导,发现并抓住思维兴奋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问题“层层剥壳”,以至最终凸显出问题的“核”,要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或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个“核”展开讨论、分析,甚至猜测。这个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时候,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讨论,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问题,实现教育创新。
“学生的学”是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教学模式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的尝试,都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推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应抓住四个关键。
1、立足主体性
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它应包含如下层面:一是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二是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自主地参与教学、开放地对待教学;四是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
2、发挥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是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
3、富于批判性
它是能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4、展现创造性
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是创的前提与基础,创是学的延伸与升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
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的时空坐标中不仅仅是个性的展示,而且是相互的协同,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 上一篇:探究道德政治和真实生活
- 下一篇:小议秘密侦查的证据使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