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语用视角教师课堂提问研究
时间:2022-04-24 05:06:00
导语:透析语用视角教师课堂提问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教师课堂提问言语行为理论交际理论
摘要:研究对教师提问语进行语用目的分类和使用频率分析,进一步分析语用目的实现手段一教师提问的语式特征;分析语用推理过程,最终找出能够促进课堂双向交际的提问类型。其研究致力于帮助教师运用提问来达到语用目的最终促进课堂交际,同时为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S.Austin,并由塞尔加以继承和发展。此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Searle是从社会交际的角度看待言语行为的,他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和最小的单位,可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从言语行为去看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是通过语言来教授知识和技能,教师话语无疑具有诸多语用功能,如教师的批评语,赞扬语和评价语等等。作为教师话语的一分子一教师课堂提问属于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对于言语行为的分类也适用于教师言语行为。所以教师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相应地教师课堂提问包括真提问和假提问,如教师提问“每位同学都到了吗”或“课文预习了吗”或“资料查了吗?”这类提问属于真提问,其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一致。提间是为了获得新信息。而“好久未见了吧?”“这是你的作文吗?’’“声音小点好吗?”“你课下干什么了?”这类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探求信息,而是用来表达某种语用含义。实质上是假提问,听话者会根据语境来推断此问句的语用含义。假提问具有语用功能,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就产生言外之义。这类提问是通过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其他言语行为如批评赞扬等等。
二、相关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方面。理论研究涉及提问的功能和作用,提问的技术和艺术。实证研究涉及提问的分类方法、提问的数量分析、教师的反应方式和提问的侯答方式。西方学者对于教师话语之课堂提问的研究较深人,成果较多。其中对于提问分类的研究甚为引人注目。Barns(1969)基于课堂教学观察,将教师提问分为四类:事实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交际性问题。Barns对推理性问题又进一步划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还有研究者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类。Long和Sato(1983)将教师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回声式问题,另一类是认知式问题,其主要用于习得信息。这类问题包括询问性和显示性问题。询问性问题主要是为了搜寻信息,而显示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提问来检查学习者的掌握情况。这两种分类有点类似于Barnes的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有些研究者也称为“发散”性和“敛聚”性问题。研究发现大约60%的问题属于识记问题,20%属于启发思维的问题,还有20%属于推动教学进程的问题。Nunan(1987)和Brock(1986)提出了展示性间题和参考性问题。经调查发现,学习者对于参考性发散性问题的回答往往较展示性问题长一些。Koivukari(1987)对于教师提问的分类也涉及到了认知这一心理过程。他指出一类是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习者重复已学习过的旧知识,属于较低水平问题,因只涉及识记一浅层次的认知过程。另一类是理解性问题,需要学习者在头脑中重组获得信息或运用逻辑推理出新知识,故涉及推理较深层次复杂的认知过程,属于高水平问题<Ellis,1994)。Brum把课堂教师提问分为六种:评价性提问,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目前对于教师提问的研究理论居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提问本身的分类上,怎样更好地提高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等等,而将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语用相结合的研究甚少,本文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语用的角度教师提问进行探讨通过对提问目的的分析来揭示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特征。目的在于从新的视角来分析教师课堂提问话语,以期达到更好地运用语言的语用目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象为五所高校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江汉大学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问卷发放份数为16。份,有效问卷148份。接受课堂观察的教师为5名,接受访谈的大学英语教师10名和学生10名。
四、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使用问句频率分析
教师课堂上寒暄性问句和启发性问句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说明性问句,了解性问句、评价性问句、综合性问句,求证性问句、运用性问句、理解性问句、测试和猜测性问句、修辞和吃惊性问句。以检查练习为目的的问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使用较多,这类问句相比激励类间句和情感类使用要多,说明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还在起作用,其次是以关注学生情感为目的的问句,表明教师已经开始从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教师并非一味地“教”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而是关心了解学生的“学”。这类问句应该多加使用,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交际和教学效果。
教师较喜欢采用问句言语行为来启发学生,而且能关注到学生的情感,做到以人为本。吃惊性和修辞性问句使用较少,通常表督促和责备,这说明教师有意识地尽量少使用此两类问句,因为这两类问句有损学生的面子和自尊,属于面子威胁行为。此类间句被大量使用的话,显然是不利于教学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注意保全学生面子,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更利于拉进师生心里距离,促进课堂交际。
(二)教师提问分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练习性提问是以训练学生熟悉所学和掌握语言的用法为目的。对于评价性问句、知识性、了解性、运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这六类问句,教师并非有疑而问,只是对学生进行检查,基本上可归为检查类,用来检查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练习性提问也可归为其中。启发性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求证性问句和情感关注类看起来好象是寻求信息的真性疑间句,其实不然。这两类提问比较特别,不能简单地归为真提问或是假提问。教学课堂是个特殊的语境,一方面,为了寻求信息,另一方面也包含语用意图一教师以此来向学生表明:教师关心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情况,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地脱离学生,这就是言外行为。而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关爱,从而增加对教师的爱戴,加强自主学习的动机,更加努力学习。这就是言后行为。说明性问句的目的不仅不是获取信息,相反是为了提供信息。激励性间句实质上是一种策略型间句。总而言之,这些问句的使用,是教师为达到各种语用目的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三)教师提问的言外行为分析
经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提问的语用功能不甚了解或不很重视,如课堂寒暄性问句虽然使用频率高,但表达的言外之义并未被学生接受。相反变成了严肃性的例行公事,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根据Searle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我们可将教师提问所涉及的言外行为分为三类,阐述类,指令类和表达类。教师课堂提问涉及指令类稍多,即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上述有些类型的问句在表达教师态度情感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言外之义。例如吃惊性问句和修辞性问句即教师相信学生在当时的语境下,不仅仅是把教师的话语当作单纯的提问,而是能领会到教师提问里面的语用意义即教师的责备、警告或抱怨,而且能领会到其中的言外之义。激励性问句其言外之义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做了,那么教师提问这一言语行为就有了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force)。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修辞性问句和吃惊性问句兼具有表达类和指令类的特征。修辞性和吃惊性问句在表达一定心理状态的同时实施着指令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言外之义和言外之力。
学生访谈结果:10位学生有9位提到喜欢教师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认为可以启发思维,加强互动,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关于问句类型,提到应该多样性。一位认为还是喜欢教师全盘操纵整个课堂,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法,不太习惯于教师发问感到紧张。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语用视角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类型及其语用目的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教师话语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解释维度,又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教师提问就是一种言语行为,因其特殊的语境一课堂,具有语用目的和语用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加强语用意识,学习言语行为理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课堂交际。
- 上一篇:透析翻译教学的语义
- 下一篇:谈论师生心理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