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学学生矛盾障碍需从原点出发
时间:2022-04-21 05:01:00
导语:小议中学学生矛盾障碍需从原点出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笔者从以下几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学生在实际的物理解题中出现错误的最根本的原因从基础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望广大的物理教师从以下几个原因出发,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出错根源,从而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物之理”。
[关键词]物理问题障碍观察思维唯物辩证思想
现在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物理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清楚,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所披露出来的错误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接受程度有较大偏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从几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对初中学生在实际物理解题中出现错误的最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还学生一双“自由”、“明亮”的眼睛
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但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初中物理知识是最基础、也是与现实生活最接近的,只有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高的兴趣。
从另一方面讲,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是学生还原出题人构造物理模型的过程,一般说来,出题人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编写的物理习题,学生在解题时能否正确的还原这个物理模型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详尽讲解课本中重要的定理、定律
课本部分重要的定理或定律的叙述“过于精简”,造成了学生对定理和定律理解的片面性及模糊性。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定律是几代物理学家经过反复推敲才建立起来的,是以最精简的方式展现在教科书中的。正是由于这种简洁造成了学生的“消化不良”。做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给学生详尽地讲解定律中隐含的或不易注意的内容。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条件下,才能更顺畅地解决物理习题。
为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定律以便更好地解决物理习题,教师很有必要对定律进行“咬文嚼字”,扣住其中的关键字词。例如,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叙述,课本中是这样的: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定律本身的简洁性使学生不能清楚地理解物体最终的运动状态。问及很多的学生,他们的答案是有可能静止也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不定性的答案是不符合物理思维的。我们首先应当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到底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静止状态,是什么决定了物体最终的运动状态,引起学生的深思与讨论之后再讲解定律。首先教师应讲清楚“保持”的意思。“保持”就是不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让学生选择一个固定的参考系,如果物体相对于这个参考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外力消失后,物体仍然相对于这个参考系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这个参考系是静止的,那么当外力消失后,物体仍然会保持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最后我们可以把内容做适当的扩展,讲解这个物理定律的来源,为什么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实验结果,却冠名为“牛顿第一定律”?这时我们就应当给学生讲解物理学史,讲解物理学家们发现物理定律的过程和有关的趣事。
三、使学生的物理思维逐渐顺应课本本身所隐含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还没有达到相应课本本身所隐含要求的程度,而日常的生活习惯也会误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还是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应当瞻前顾后,有时要把课本后面的东西拿到前面来讲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沪科版的初二物理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拿到质量的前面来讲,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又给学生说明了“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尽管惯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经学过,但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还是感觉很陌生,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就是质量,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也用到了质量,课本中是以加油站的形式给出的。总之,“质量”的概念在学习之前反复用到,而课本上的“质量”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说的“质量”完全不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质量”的理解必然会影响到对有关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本的一些章节的安排顺序加以适当的调整。
此外,我们还应当把课本上严密的科学语言以通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和概念。把中学物理中的概念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使学生把这些组合变成自己的概念,并且应当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使学生通过实际的应用而由衷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并且对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克服物理的思维和现实生活所逐渐养成的思维的矛盾冲突,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的抽象概念。
四、以唯物辩证法贯穿物理教育
有些物理现象不易直接观察到,这也会成为学生在理解问题上的一大障碍。这就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贯穿物理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住“度”的问题。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我们在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问题,应当把一些微小的、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放大”。我们必须遵守直观性原则:学生必须理解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我们教师应当明白、清楚和确切地讲解定律和有关的概念,使学生明白他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初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哲学方面的思维。我们应当使学生学会应用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可以采取熏陶、感受、启发等此类的方法使哲学的思想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结合贴切的哲学观点,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再用该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例如,让学生理解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体)的关系:物质与物体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体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体之中,而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体除了具有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体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体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与物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了这个对于理解质量、密度、惯性以及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类似的问题就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总之,我们广大的物理教师应当多方面地考察学生出错的原因,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出错根源,从而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物之理”。正像朱永新老师在一篇题为:“从教育原点再出发”所说的那样,我们分析学生习题的错误问题也应当从原点出发,探究根源,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困惑。
- 上一篇:银行金融对风险管理的影响诠释
- 下一篇:网上银行发展策略的选择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