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教育风格
时间:2022-04-20 04:30:00
导语:剖析教育风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与经济和政治体制转型同步的我国教育体制转型活动,在全球化运动过程中已走出“独白”时代,开始进入同世界教育进行全面对话新时代。[1]这种对话不单指各级各类学校走出去请进来进行教育大交流的学术活动方面,尤突出表现在引进的各种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及体制、专业设置、教材等在教育界引起的思想学术争鸣和各种教育实践与办学新路的试探之中。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级各类民办和社区办学校的兴起所激发的竞争与争议,更促动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大讨论,充分表现出这种对话带来的空前活跃新气象,必将使我国教育转型走向一个多元并举、自由开放新体制的繁荣绚丽前景,从而在世界教育竞争活动中后来居上,成为先进国家之一。当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非一蹴而可就。
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长期被忽略的教育风格问题现已条件成熟应当提出来进行讨论并厘定它的一般涵义,作为推动教育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人所共知,以往几十年里我们在计划经济和大一统政治模式上实行的是单一化的死板又封闭的教育体制。那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学校教育模式既死气沉沉又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当然也就培养不出各种世界级一流人才,自然没有什么教育风格问题可以讨论研究的。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先进公共事业,众所周知是由人所建立、人所传授、人所受业,亦即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展开活动的,其根本目的和宗旨便是尽可能广泛和众多地将一代代幼童和青少年培养成适应时代生活发展的多智能多技能的新人,进而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知识技能和良知心灵素质水平。而风格即人,人即个性。没有风格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品格高尚、素质优秀、技能卓越的高水平人才的。学校教育只有办出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才有力量和发展前途。这正如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与要求。所以他又说,“风格是力的塑造”,只有“有了风格,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2]由此可见,风格对于教育是多么重要。风格概要地说是由多元素综合组成的力量。它既是艺术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中外古今名校都是有自己独特个性和教育风格的。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法国的巴黎高师,德国的洪堡、波恩、法兰克福(研究所与大学),日本的早稻田、东京,我国早期的北大、南开、清华、复旦、无锡国专以及育才、格致等无不如此。一般地说,一所名校所具的独特教育风格及魅力是通过创办人、学校主持人、众多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奋斗才逐步形成的。其中包括学校体制和专业、课程设置之设计、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秩序和教师延聘任用之确立和规定等许多内容,且均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而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办不出什么特色,也就不会有卓尔不群的教育风格。
这种精心独特的设计和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展开横向比较研究,同同类学校进行竞争的过程,因而独特教育风格之形成也是不断展开竞争的结果。世上著名学校无不是在这种设计和竞争双重努力下育成其独特教育风格的。法国高师不断推出思想家,德国洪堡和法兰克福学院与研究所专出学者型思想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了杰出经济学家摇篮,它们都在学术思想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凡此等等,细加观察即可知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如何懂得扬长避短精于设计的用心。不无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教育竞争虽甚激烈,但在体制和专业设计上用心甚少,有的只在楼房、校园等硬件上下力,只有少数学校开始在软件如体制规划、校风校训之培育和人才招聘引进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所以要在全局上形成全方位改革、展开以学科见长、名师出众、校魂幡幡的正面价值竞争和教育风格各领风骚的局面,还须待以时日不断奋斗才能达到彼岸。
教育风格虽由诸多资源要素综合组成,然其核心和具生命个性活动力的要素则是能统率各种元素和聚合全校师生力量构成一种创新探索风气的教育精神。如人共知,当年蔡元培先生便是用古今中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自主精神延揽各种不同政见与学派的学者和教师发挥各种学术优势,汇成一股思想学术力量,[3]使北大在其时教改中走在前列而打下了坚实的名校基础扬名全国的。这类例子见诸中外名校史上多不胜数。可见,我们今天搞排行榜、争座次、搞统考积分和出版发表率等量化制,只是学到人家的皮相而非其有血有肉之灵魂,实质性价值极有限,一时争到的名次并不为人折服,日后如何更难逆料。与其如此,不妨扪心自问,我校有否和有怎样的教育精神能独立行世,与人比肩?我们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及教师配置和特长哪些占全国领先地位,并可与国外名校一比高下?我们有哪些专业学科形成了有自己观念方法和作风学派群体?培养出的人才即教育产品有多少是各行业中的顶尖英才,可以入于国家及国际级的行列?若只是在所谓量化指标上做文章,说我校有多少正副教授,多少博士硕士生及其授予点,而回答不了上面的问题,则不啻一张没有意义与价值的菜单而已。
当然,教育风格按怀特海所说,作为一种思想和美的创造性魅力,是个具有融真善美为一体的普遍性品格范畴,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同时也可指某项专业和学科以及教师个人,大而言之还可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状态。
如人共知,国内外名校大多有一两或三四个系科出类拔萃成为学科中的领先者,名师也是如此。这里附带想谈一下大学课程及教材的设置及标准问题。我国几十年的统一大纲、专业与课程教材的传统做法虽然近十年来有所改观,不少学校根据社会与市场需要和人才储备状况设立了一些新专业编写了一些新教材,但由于传统很深,格局定数,师资定型等原因,许多学校还沿袭过去的做法,专业系科是上面定的,教材是部或省组织人统一编的,教师不编自己的教材或讲义而是照本宣科,按统编书之内容重新宣讲一遍。满堂灌、填鸭式、标准考题与答案,充斥学校教学,自然既谈不上个性更别说形式各自异学科与讲授风格。而五四新文化时期人所共知,名牌大学都是自己定的专业和系科,教材是教师自编的讲义,胡适讲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梁漱溟讲他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鲁迅讲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后皆成一时名著)。现在西方名校也是如此,而且开学之初总是校方张贴出各专业教师及其讲授课程的名单,供学生选读之用。至于讲授方法也各显神通,没有什么统一要求与标准。有的像演说,有的重考据与原始资料诠释,有的开书目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相互发明与辩论。这正像罗索夫斯基所说,“我们不相信所有的大学都应执行同样的任务或开设同样的课程。”[4]所以,大学教育不打破“三统”格局,树立自主办学思想,精心设计专业,提倡教师自编讲义自由讲学,是打不出什么名校品牌和专业的,教师也不会发展出自己独特教学思想与风格。他们之间互为制约互为补充是个整体与部分关系,忽视后者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风格。从现状看,当然相距甚遥,须经长期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
至于整个民族的教育风格问题,按上所述,若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培育成各种独特的教育风格,一般说它也更有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不同的风格了。不过,整体不是部分之和的简单相加,反之亦然。毕竟整体是个复杂的大系统,有自己不同于子系统的结构内容和方式特点。我们国家的教育正处于转型期,笔者设想,若在转型期过程中完成基础教育的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各类各种型态的教育多元并举,并保持一个合于国情的比例和普遍实行自主教育与民主办学方针的现代型结构系统的建构任务,在教育方针与教学原则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中去,从而发挥出两相契合融洽的长处,换言之,即在收敛式和发散式教育思维之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张力,那么,若干年后,就可以形成一种有中国气魄与作风的现代民族教育风格,与世界各国教育并列称雄了。
综上可见,教育风格是教育学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论题,它须要全体教育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协调配合来促成。鉴于以往的教训和对它的忽视,今天有必要发动众多学人和教育工作者来共同探讨。实践证明,假若我们的教育从个人、学校、专业系科到地区以至国家,都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是人人一样、校校一样、省省一样,只有统一而无个性,那是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多少发言权与竞争力的。反之,若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风个性特点,则在全球对话中便不会作个单一的聆听者、接受者和引进者,而可同时成为发言传布者和输出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李欣复,李长伟.教育全球化:转型中的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1,21-23.
[3]杨扬编.蔡元培[M].上海:三联书店,1997,88-91.
[4]引自陈学习。美,德,法,日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4.
- 上一篇:朝鲜的经济现状及改革综述
- 下一篇:小议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