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行为
时间:2022-04-08 10:51:00
导语:小议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行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网络环境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条件,网络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杜会效用对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源,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倡导积极的网络群体规范和舆论,为青少年助人利他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网络助人行为
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中虽存在着攻击、欺骗等不道德和犯罪行为,但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助人和利他行为。小到主动调和网上论坛的气氛、提供助人信息,大到打击网络犯罪、拯救他人生命等,不仅强化了广大网民对网络的信任和依赖度,也影响到网民自身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网络道德环境的改善。但是,在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对网络非道德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研究,而忽略了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存在。网络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减少和抨击网络中侵犯、欺诈等反社会行为。
一、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社会效用
(一)网络指导行为
网民上网的水平参差不齐,自分为菜鸟级、飞虫级、骨灰级,其中网络高手往往很高兴把自己的上网经验总结并贴出来供后来者借鉴。这种行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少,但由于网络的共享性、公开性,使得这种行为的受惠面扩大。网络上的提醒和指导内容很广,诸如如何保护网上个人资料和隐私,如何使用、掌握一种网络技术,如何轻松网上交友,如何保证网恋安全,如何防毒、杀毒,等等。
(二)网络助人行为
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传播工具,可以联系到现实生活不能联系到的更广的领域或人,如果信息发送场所比较合适,往往会得到很多人士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回应和帮助。如20世纪曾轰动一时的北大女生蛇中毒救助事件,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所以,许多个人、团体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常在网上消息寻求帮助。还有网上医院、发泄聊天室、BBS的某个板块等,常常汇聚了很多有类似经验的人,这些人曾经受助于人,如今他们也很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网络团体或组织,如“网络天使”便是世界上建立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网上安全组织。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分布在14个国家,在自家电脑上工作,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团队。他们一起在网上24小时巡逻检查,跟那些儿童色情网站作斗争,使无辜者免受网络犯罪者的侵害;与世界各地的执法机关一起协手作战,共同追踪打击不法行为。
(三)网络支持行为。
在网络上,还存在一些非主流的群体,特别是边缘团体中的支持行为,如肥胖症者、同性恋者、酗酒者、瘾君子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歧视,以个人或者小群体形式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些非主流主题的聊天室或网站,以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轻松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感想。有时,这种边缘群体的内部支持和经验共享可起到与团体心理治疗一致的效果。
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心理解释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在l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中,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源。
移情的概念原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利普斯(Lipps)提出。’他认为,在认识领域里存在着物我、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部分。物我是凭感性的知觉来理解的,自我要通过内部的知觉才能理解,而理解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在这个意义上,利普斯把移情也称作自我客观化(黑田实郎,1985)。移情一词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hener)解释为与人共感的意思。一般认为,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因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的心理过程。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因为它会使人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便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Hoffman)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构建人们对移情对象在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Batson,MatteW和Bran-nect(1995)认为,移情能构建自己同他人情感体验、他人福利(theWelfareofothers)的普遍联系,它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
移情的产生取决于3个条件:初级移情;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自我概念。初级移情是指由于他人的不安所引起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是移情的最初形式。人们对他人作出移情反应时,除了需要把别人看成独立的、可区别的个体外,还必须以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作为先决条件,对他人的积极评价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成分。自我概念也影响着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所以,人们更有可能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作出亲社会行为,缺乏精确自我概念就难于以助人的方式扩展自我的界限,从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实施(侯积良,1990)。
综上所述,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源,而移情的程度依赖于环境给予移情者的自我概念的延伸程度、移情对象情感上的共鸣性和积极评价程度。网络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满足以上条件,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有时人们会比在现实情形下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第一,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自我暴露程度更高,利于自我概念的扩展。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交往中,人们进行的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更多的是纯文本方式的间接交往,人们可以不给对方自己真切现实的外貌、表情、性别、语言等感性经验,大多是通过让对方识别自己赋予自己的符号和代码来认识自己,因此在网络环境中,交往双方很容易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有时为了交往的方便,甚至故意逃避真实的身份。这种交流形式与普通的人际交流相比,更有利于人们以一种比面对面接触更加亲密的方式交谈。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或者称之为“私下的自我意识”,而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是谁、在别人眼光中是何种形象、别人评价如何等则很少关心。所以,人们易于呈现较高的自我揭露水平。
网络自我的暴露一方面使人们更易于在网上发出主动求助的行为;另一方面使助人者更易观察到被助者的困难状况、情绪状况,产生与之相同的情绪体验,或者说实现自我界限的延伸,找到自己的帮助对象。所以,在网上相同境遇者(诸如相同种族、文化、态度、年龄、和其他特点的人)、边缘群体的人更易获得同情和帮助。
第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更有利于美化帮助对象,形成对帮助对象的积极评价。研究证明,在网上,人们比实际生活中更乐于帮助陌生人。因为网络交往中不是面对面地直接交往,网络助人是不见面的间接助人,一方面人们难于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帮助对象美好化,所以,对帮助对象的负面评价很难形成,人们在网络上的助人行为也就显得格外大方。
第三,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使助人者有更多的机会来行使他的善举,同时获得更多肯定,强化其助人行为。网络信息传递的非同步性,可以使助人者更自由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实施助人行为。在网络中,助人大多是一对多的情境,虚拟团体的支持和鼓励能够促进助人行为的产生和深化,助人行为还提升了助人者自身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意识,从内部获得正强化。
第四,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使助人者从众心理减弱,更主动承担助人责任。社会心理研究证明,在现实环境中人们的助人行为会受到从众心理、责任分担等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在场的旁观者对事件的判断是相互影响的,人们是否伸出援助之手,还取决于身边其他人的态度,同时在场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提供帮助的责任感越少。而在网络环境中则有所不同,首先网上人数很难判断,此外,由于见不到在场的其他人,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在判断上受其他人的影响也较小,当求助行为发生时,人们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左顾右盼,袖手旁观的情形也就较少发生了。
宋风宁等曾以高中生为对象进行了移情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高移情水平的高中生更易于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以上研究表明:在网络世界,移情体验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性动机来激发个体做出有利于特定情境中移情对象的行为,而且网络环境的特点和人人平等的人文气氛更有利于人们体验到互联网的友好,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不断的道德实践,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网络亲杜会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首先,在大力提高青少年上网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使青少年既容易成为受害者又容易成为危害者。与传统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观念体系还不成熟、网络道德控制机制也尚未形成,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营造一种良好的助人氛围,给予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榜样、示范作用,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提供支持。
其次,根据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原理,努力培养青少年移情能力。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个体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从而实现个体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利用移情训练还能使青少年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而非靠外部约束和压力规范行为。现实社会的移情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也能促进其现实的亲社会行为。
第三,倡导积极的网络群体规范和舆论,构筑健康网络环境。助人利他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是被社会接受的、受到鼓励的行为。大多数人在有利于发展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模仿、移情训练、奖赏、惩罚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内化,即把个人利他主义和助人行为内化成一种道德义务感。社会规范代表的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人们将这种意见用言论发表出来时就形成舆论。因此,舆论是规范的一种表现,也是规范的重要支持力量,异口同声使人感到强大的群体压力在制约着人的行为。
在网络上可通过大力宣扬和倡导助人利他的典范行为,大力谴责和打击欺诈、伤害、暴力等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等,对网络中的不良行为者形成心理压力,约束其不道德行为,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 上一篇:汽车维修实训汇报材料
- 下一篇:房产销售实训小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