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创造性的心灵

时间:2022-04-06 10:46:00

导语:塑造孩子创造性的心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塑造孩子创造性的心灵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课满载着时代的需求,满载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除了基本指法,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也就是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电脑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用中学,为学而用,以用促学。

计算机绘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简易的操作性,使学生情有独钟,并成为儿童学电脑的必修技能。其中Windows中附带的“画图”以其简易清晰的界面深得师生的青睐,然而教师也往往对“画图”感到头痛,因为它对于不规则曲线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它的表现力实在是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作为教师却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典型,让学生用有限的功能来创造出奇趣的大自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了。对学生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记得在一次电脑绘画课上,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于是,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发掘电脑绘画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图(图1-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成了(图1-2)。这便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我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图2-1),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叉,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图2-2)。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图2-3),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练习一样,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的。接下来老师出示了一个古式的花瓶和一个碗,请同学们来画。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找到了极具创造性的方法,画好了花瓶和碗(图3),有的加上了桌子、窗户、地毯等各种家具,俨然成了一幅“我爱我家”的命题创作画。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克服了学生电脑绘画中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看到这里,你也许不会再为“画图”的表现方面的局限性而头痛了吧!作为教师,你只要善于从教学中发掘出富有激发创造性的点滴,并将它有组织地付之于实践,那么你将轻松地点亮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自然千姿百态,然而,只要您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把握它,那么它将成为你笔下最美的素材!

研究性学习在新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研究性学习”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影响,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奔放、去创造。

例如,在教学《小括号》一课时,在认识完“小括号”后,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是男同学做得快还是女同学做得快:

男生:20+12+813+6+415+7+3

女生:20+(12+8)13+(6+4)15+(7+3)

结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都是可以先算出整十数,再来计算,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后面两个数的和,再来加前面的数,照样可以算得很快。”这时男同学们输得心服口服,发现了原来加上小括号可以使计算简便。说:“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再让我们比一次吧。”由此可见,在课堂中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再如:在教学“看钟表”一课结尾时,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小熊维尼。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铃铃铃,铃铃铃,一阵铃声把小熊给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看钟,(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说了句:‘才4点多,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了关的位置,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好一会儿,小熊起床一看,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迟到吗?”本来学生在课的后半段已经有些疲劳了,可一听到这个故事,学生的情绪高涨,非常感兴趣地讨论起来了:这个小熊可真马虎,它肯定是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由于学生的印象深刻,在做练习时,全班无一人把时针和分针看错。

二、加强实践,拓宽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作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卖的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三、授予方法,体验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四、合作交流,与人分享。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五、联系实际,综合应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认识了物体和图形后,我设置学生回去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也可以做成正方体的形状,但正方体的冰箱不如长方体的冰箱有优势,长方体的冰箱占地面积小,容量大。有的学生说,水杯的形状是圆柱体,如果做成其他的形状就不好拿。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哪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6和7、8和9多数的认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6和7,8和9的数据,并制成剪贴图,上课时相互交流。学生写的写、剪的剪、画的画,不但信息量很大,而且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了认识钟表后,让每位学生设计安排一份寒假作息时间表,既运用所学知识,又教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六、留有空间,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