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大学教学渗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初探

时间:2022-03-27 10:54:00

导语:小议大学教学渗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大学教学渗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初探

摘要:大学课堂是完成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主阵地。鉴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大学课堂的鲜明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更易也更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理念。本文试图把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大学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指出大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应着重学生的兴趣,因“材”制宜地开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大学课堂;策略

现时代的高校经过近十年的扩招和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已颇具规模。反映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课堂规模的变大、学生水平的日趋参差以及课堂秩序的操控变难等系列问题。加之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比较突出,难度有所增大,使许多学生逐渐丢失了对所攻专业原有的兴趣,给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思想,探索一些新的途径,以期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立足大学课堂看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近些年在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视阈中出现的热点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其对素质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已经初步显现。以下两点人们基本取得了共识:

1.1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门课程。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个层次上的含义。具体而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2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学生对各门学科、各个阶段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根本思想是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着眼当下高等教育现状,看到研究性学习以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以及综合性等显著特征备受关注和青睐,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取得巨大成绩时,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动心”。把这种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引入到大学课堂教学中来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但,这种迫切需求的背后,还需要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精神。笔者尝试作进一步探讨。

二、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大学课堂较之中学课堂在学习任务、学习环境还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管理模式、班风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相对而言,大学教学主要具有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资源的广拓性等三个鲜明特点。另外基于大学一线教师视研究性学习为一种思想理念的共识,笔者认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水到渠成之事。

2.1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立提供了便利条件

普通中学的课堂教学是完全围绕升学这一首要任务展开的,主要学习基础性学科综合知识,各学科基本并重;而在大学阶段,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学习任务以专业知识为重点。尽管大学低年级没有取消基础性学科知识,但其深度和广度均已远远超过中学所学。更何况大学阶段都是按专业划分院系、设置课程。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和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许多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科技的前沿更加接近,教学内容的专业度和难度均有很大提升,这对教和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内容日趋专业性给师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先天优势。研究性学习注重课题研究,着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专业课程不再像中学基础课程那样过于强调逻辑性,而是有一定的宽度和跨越性,为设计小课题提供了便利,教师很容易从诸多专业知识点中找到能够为绝大多数学生“服务”的课题让学生去探究,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

2.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大学课堂中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确切说是教与学方式的灵活性。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场所,学生卸掉了中学时片面追求成绩的重担,教师没有升学率压力,课堂氛围相对宽松了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历练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有了更大的空间去主动思维。有些知名学者指出:大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求异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在“学”的同时,已经不同程度上包含“研究”的内容和性质。

2.3教学资源的广拓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865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创办者康乃尔的理想也是传授普遍知识,他的那句名言———“我将创办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科都能获得教学的机构”广为流传。的确如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除了其深邃的精神、内涵外,学科的丰富、硬件设施的宏大以及教学资源的广拓也是重要方面。与中学相比,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功能完善的阅览室和仪器完备的实验室;有知识密集、擅长科研的教师群体。更为重要的是某些专业还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除课堂教学之外,大学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有与学生关联密切的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这些资源都为大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浓厚的氛围和有力的支撑条件。譬如,在专题研究课上,同学们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免费开放的资源去从容完成“研究”过程,亲临其境,事半功倍。

三、现时代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施策略

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浙江大学王素文老师在《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一文中有详实论述可资借鉴。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并采取多种模式实践尝试,发现“课题学习”是最简单也最易实现的有效方式,本文着重讨论这一模式。所谓“课题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学习。具体过程可表示如下:

在实施“课题学习”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两种误区:

误区一:对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许多老教师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尚未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仍偏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学中只看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比如重知识的传承,能快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结构等,而未看到其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弊端。但又受到年轻教师活泼的教学风格和传教方式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呼声,这部分老教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理念靠拢,僵硬的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不但没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传授知识也大打折扣。

误区二:夸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功效,盲目追从。既然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于是乎不管是否适合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应用这种方式去讲解。千篇一律、生拉硬套,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由此可见,顺利的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理念。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应着重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应针对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超过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减轻学生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大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加充分的备课,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力求“课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要求,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要因“材”制宜地开展

任何学科知识一般都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大学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改革、创新与完善。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更易达到良好效果,就不必强求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于策略性知识,则宜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其实,更多时候是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运用。不对教材内容作充分分析,盲目追从“研究性学习”模式也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洪发.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高中学科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8).

[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8~109

[4]王素文.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5]党亭军.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6]李杰.日本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7]刘黎清.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