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
时间:2022-03-08 04:20:00
导语:探究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删节、分解、重组、转换等方面的变通处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处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在总体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的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大幅度更新了学科内容,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适应高考提前一个月的要求,2003年的正式版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使教材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下面以第一、二单元为例,谈谈对教材的处理:
一、补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时事、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事例,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教材中提到,目前能够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有150-200亿光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大多数天体的寿命与太阳差不多,约为100亿年,那就是说现在看到的最远的天体其实很多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物体还能被人们看到,宇宙实在是太奇妙了。宇宙的演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天文学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较得到公认的是“大爆炸宇宙学说”。教材提到“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体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实际上体现了“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基本思想。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爆炸宇宙学说”的知识。地外文明的话题使许多人感兴趣,并引起了许多科学幻想的故事,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有许多谜。教师适当加以讲述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在新教材中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只要求学生知道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而不分析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作为意义之一的偏向问题与地球运动之间有何关系呢?学生往往感到非常困惑。教过老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水平运动物体偏向产生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笔者作过比较,在一个班按新教材的要求讲授,另一个班则增加偏向的原因分析,结果第二个班的效果要比第一个班好些。
二、删减
对于教材中一些与主题联系不密切,或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点,如果不能用其它方式处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不讲。
“地方时”是中学地理的难点,新教材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用了较大的篇幅(约占了本节内容的一半)来介绍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区时的计算;并通过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各国在理论时区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计时系统各不相同。如何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讲清楚包括地方时在内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可能是令地理教师颇感头痛的问题:简单提一下地方时、时区、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不过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稍加发挥,那就可能不是一两个课时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抓住本节的中心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让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即可,其它内容一概不讲,腾出时间来分析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原因(如前文所述)。讲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专门安排练习课,结合练习题的讲解回顾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的概念及有关的计算方法;各国的计时系统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显然,这样处理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也容易把握。
教材图2.8所示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中,已经删除了老教材中对等压面弯曲情况的描述,但保存了等压面及其弯曲状况的图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等压面本身就是难点,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气压高低变化与等压面弯曲状况的关系。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采取边讲边作图的办法,略去等压面,只画气压中心和气流运动方向,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
关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教材用了四幅插图,图中有河口沙坝、滨海平原、潟湖沼泽、汊道间浅滩、侧翼边滩、三角洲平原等名词。显然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最好的做法是不涉及这些概念。
三、分解
把知识点尤其是难点知识进行分解,分步到位,也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方法。
以月相为例:月相的成因一方面是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学生要理解就有一定难度了。老师们一般的讲法是列表格进行比较,内容大致包括月相出现的日期、同太阳出没比较、月出时间、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等,然后依照月相成因示意图,按新月—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的顺序依次讲解。要让缺乏空间概念的高一学生理解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月相及月相的变化,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作如下处理:第一步,把地球和太阳当成是静止的,即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只考虑月球的公转,结合月相成因示意图,讲解从新月到满月各月相的形成;第二步,把太阳当成静止的,即不考虑地球的公转,但考虑地球的自转和月球的公转,再结合月相成因示意图,讲解各月相的月出时间、月落时间以及同太阳出没比较、月面朝向等;第三步,在学生理解了前两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填表,把知识加以巩固。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两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处理:先讲同一天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即纬度分布规律;再讲同一地点一年中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即季节分布规律。
四、重组
指教师把教材中不同的章节但彼此相关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或把同一章节的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后进行教学。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介绍了由于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人类使用电冰箱、冰柜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关于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在第七节“大气环境保护”中有详细的叙述。为了不使知识点重复,可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讲完大气的组成后告诉学生,“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并不是固定的,人类活动已经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专门来学习。”
在“大气的运动”一节的最后,教材提到:“在实际的海平面分布图上,等压线是弯曲的,形成一个个低压和高压中心。风向与前面所述规律一样,在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低压中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文中所述的是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而关于气旋和反气旋,在第五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有详细的介绍,因此也可以把它们组合到一起。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部分内容,组合起来讲述效果也不错:通过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类似的还有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等等。
五、转换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材的难点内容作变通处理,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很广。
例如“黄赤交角”是一个二面角,对于尚未接触立体几何知识的高一学生而言,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软件,把它设计成三维动画,用两个平面分别代表赤道面和黄道面,使它们沿着一定的角度分别切入旋转着的地球,再显示黄赤交角及其度数。条件不允许的学校,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和讲台进行演示:把讲台面当作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面,教师拿着地球仪沿桌面转一圈(注意使地球仪的球心与桌面基本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引导学生观察黄道面与赤道面是否重合。然后充分利用黑板略图,把教材中的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简化处理,例如变成下图所示的平面图。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教师在介绍完教材图1.23所示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所示的转换图,效果也很不错。
- 上一篇:国际贸易下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 下一篇:畜牧生产中动物福利问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