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在线文学批评的影响探索
时间:2022-03-03 10:55:00
导语:网络媒体在线文学批评的影响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网络媒体技术的属性有多媒体融合、传递的即时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媒介资源的丰富化,对在线的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艺术手段(表现方式)、批评内容、话语权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网络媒体;属性;在线文学批评
伴随着科技、文化的演进,文学的载体经历了从口传、石质、竹质、丝质、纸质到电子的变化。在网络时代,文学批评形成了非在线批评与在线批评的存在状态。在线批评作为依托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文学批评现象,势必打上网络载体技术属性的烙印。网络在线批评不仅仅是传播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学批评展现的方式。网络媒体技术属性的多媒体融合、传递的即时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媒介资源的丰富化,对在线批评的思维模式、艺术手段、批评内容、话语权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网络写作与网络原创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另一类是在线网络文学批评。在线网络文学批评指的是网络批评者在网络上直接写作,批评帖子总是首发于大大小小网络文学网站。”这两类批评的对象一致。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主要是传统的学理性批评方式。在线批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在场”特征。“在线文学批评”的提出,规避了对批评对象——网络文学外延的界定,只从批评写作、发表的媒体技术方式上界定,包括即兴式的“跟帖”批评、体悟式的诗话评点、博客评论,口这种分类方式更好地为网络媒体属性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提供清晰的路径。
一、多媒体融合,构筑了在线文学批评感性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手段
(一)网络书写的多媒体的符号
网络书写的文字符号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感性化、视觉化的图景。网络语言的创新,层出不穷,如:“斑竹”、“美眉”、“白骨精”。传统词语在网络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内涵。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量运用数字、标点符号等抽象的符号表达形象的意义,如:88(再见),:一)(微笑)。
在语音和文字上省略使用:酱紫(这样子)、cc(哥哥)。对事物的可爱化、陌生化表达:东东(东西)、偶(我)。英文简称的使用:DIY(自己动手制作)。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的使用,强化了表意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清晰、简单。这种网络多媒体语言用形象取代了概念,以出其不意的组合秩序打破了循规蹈矩的传统语言结构,杨毅认为其“对我们现存的语言美学和语言逻辑,都表现出一种毫无顾忌的冲击和反叛,这种语言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原始性和大众化。”
(二)网络媒体属性对认知方式的改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写道:“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原始人重用所有的5种感官——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其思维方式是立体的、感性化的。但是在印刷条件下,文字符号的线性书写只强调视觉,这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嗍因为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它推动了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深层的认识。与印刷媒介相反的是,电视电子媒介强调的是更多的感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扩展了人们的感觉范围、更大限度完成了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提出,电视电子媒介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破坏的感官比例,实现感官的“再统合”。
网络通过潜移默化的“感官综合”,改变着认识世界的手段、思维方式及其表达路径。它使认知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理性思维,而是借助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综合运用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带来了文学批评形式的诸多变化,例如即兴化、点评式等,促进了文学批评语言的更高程度口语化、情绪化和幽默化,当然更带来了批评内容的通俗化.
(三)在线批评是感性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手段
在线批评从抽象、单一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同时有图、文、影、音的多维立体表达形式。“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超级多媒体语言艺术”(葛红兵),工具的变化根本地、内在地导致了思维模式的感性化。网络批评呈现短小化、口语化、即兴式、直觉性,结构比较松散,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与传统纸质文学批评重逻辑、强理论的特征迥然不同。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多媒体符号进行批评,成为在线批评的特征。散宜生,早在1993年中文国际网站刚刚兴起的时候,就被评为“网文八大家”之一,以文学评论见长的他,在1995年7月间就曾对几个活跃在海外网络华文做出精妙的评点。其批评继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精髓——神韵评点式批评。注重整体神韵的评点式批评不可能是铺陈理论、讲究体系、论述繁长,寥寥几句主观意趣,展示出批评者的情趣感悟。批评者阅读网友的作品只是为了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情感意趣相交融吐纳的对象,所以批评者能够穿透作品的枝节、表面而直取作品的神韵和精髓。
再如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作者胡戈利用影像技术手段借用了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场景,套用了中央电视台《法制报道》栏目的框架,通过极富创造的想象力,虚拟了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情节,对《无极》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改造”。这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所具有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是纸质文学批评所不能比拟的。
二、网络传播的双向性和开放性,打破传统话语垄断,彰显批评争论本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系统本身具有双向渠道。电子邮件、BBS、BLOG、博客等都具有充分的互动功能。受众在一定的技术授权之下可以成为信息的主体。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远距离瞬时地沟通。
(一)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话语垄断
“网络是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其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得以保持平民姿态,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启话语权。”网络技术上的平等性,无情地解构了文学批评话语被权威占据、纸质出版的状况。“英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传播媒介是人们行使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改变社会组织原有的形态,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
在线批评的大众化身份冲垮了长期以来文学批评只能由专家学者去写,大众缺乏批评能力的旧观念。“相对来说,网络批评更能表达批评的自由精神。传统批评的发表加之必然地伴随着‘权力审查’…我在这里是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种说法的,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审查’,而且有所谓学科体制、学术规范,标准、水平等等‘权力’运作的‘审查’。这样势必就把大部分人排除在批评的权利之外。而且,就是那些够水平、合规范的批评家的表达,也受到相当的限制和束缚,很多个人性的东西也被排除在批评之外。网络批评的运行过程当然也存在隐蔽的‘权力场’,不过相对说来,空间是开拓了许多,自由度也增加了。”
在线批评的大众化主体,既繁荣了文学批评,又能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解读网络作品,更为网络草根受众提供了表意机会。当然,这种现实也提出了批评标准重新建构的问题。
(二)回归文学批评争论本性
在线批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跨时空、实时互动。作者、读、者、评论者之间,在即时交流即时反馈的“头脑风暴”中引发观点、碰撞见解。加之网络匿名特性,发表宽松,在线批评不管是欣赏还是批驳,直指要害,不隐讳。即时互动批评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规范化、理论化、反馈周期较长的现实,通过互动激发出人的智慧和情感魅力,使喜于阅读接受,增加创作动力。
“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书的成功,作者自认为是和网友的鼓励与支持分不开的。在线批评与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突出了读者的意见对文学创作起着升华、导向的作用。在线批评加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网络资源的大容量、超文本链接。导致了在线批评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
(一)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在线批评的大容量
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dita1)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analog)方式。数字化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这种容纳信息的能力,突破了纸质文学批评刊物的刊号、版面限制,存贮了数量众多的在线批评文本,在数量上挑战了传统权威。但同时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易得性,消解了受众对在线批评文本的尊重和珍惜。
(二)在线批评通过超文本链接的形式立体空间地组接
“超文本”(hypertext)是运用数码链接和“万维网”技术实现的非顺序访问信息、阅读文本的方法,它带来了文本的多线性、不确定性和能动选择性,使文字书写固定的所指变成“滑动的所指”,话语关联从“线”的纵向诠释走向“点线结合”的横向交织。
在线批评文本依据某个关键词或主题,通过超文本链接形式串、并联。受众可以无拘束地在不同文本之间遨游。这种多元的连接,为受众提供了“去中心化”,立体化的内容。使得多个批评文本之间形成了丰富并多角度的对话。
网络自身的技术属性,给在线批评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可能性。在线批评由于表现符号的多媒体化和传递的即时性,带来了思考方式的感性化,从而影响到内容的个人、情感、微观,表现形式的口语化、点评式。得益于网络交互性和自由开放性,信息的大容量和超文本连接,在线批评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印刷媒体专业评论话语权的牢固地位,展现了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图景。
-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对策综述
-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