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透析
时间:2022-02-22 03:26:00
导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并按法律有关规定提出了对其进行处理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学校体育事故;防范;处理;法律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体育选项课日渐增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加之教师责任心不强,或者专业水平偏低、教法不得当,或是课堂组织纪律松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围绕事故的赔偿与处理,也时常发生一些法律纠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也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成因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这类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思想上的麻痹和疏忽,造成对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从而诱发事故发生。从大量的实例来看,很多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都与思想观念上的麻痹松弛有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尚不够完善,现实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目前体育教学中可以作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看。可以引以为据的仅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宪法》等,虽然有部分条款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但毕竟缺乏直接的现实针对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状况,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利,而且也对事故中受伤害者不利。此外,在学校体育事故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完善之处,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故造成了障碍。
再次,从器物层面看,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各个大专院校不断扩招,有关方面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就显得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这形成了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2.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
通过上面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第一,提高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要加大对伤害事故进行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大量事实表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甚至家长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知识匮乏。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正常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应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和通报,加强对学生家长的伤害事故防范教育,使学生家长能够与校方共同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防范伤害事故的教育责任。应加强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从现状来看,由于我们对学校教学中的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以至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与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对事故防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法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的研究和探讨上,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伤害事故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其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做检查,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加强学生户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应经常让学生到户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
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处理
3.1事故处理的方式
3.1.1医疗救护处理
指在学校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之后,及时终止或减少伤害发展的必要救助措施。医疗救护措施需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要害部位及症状来采取,所涉及到的主要是生理卫生知识和医疗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实施。为了使某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的鉴别和救治,体育教师也应适当了解一些医疗知识。
3.1.2责任追究处理
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到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在当前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实际处理中,由于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该对此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不清,必将会给学校和体育教学者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做出科学的界定,已经成了正确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一个核心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第三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方面有过错并且该过错与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校方无过错或虽有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共同侵权(几方面的过错共同致人损害)或者混合过错(校方和学生方都有过错共同致人损害)等情况下,校方的责任大小与其过错程度相应。
从法律上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校方有过失的法律责任比校方有过失时更容易分清。校方过失责任与其“注意义务”分不开,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故校方可以不负责任外,校方还应当在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尽“相当注意义务”。学校只履行了教育规定的特定职责并对在校学生尽了“相当注意义务”,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就可免责;校方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可认定为有过错。应当所尽“相当注意义务”,应当与其职业特征和预见能力相适应,不宜夸大或者缩小。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因校方的过错致使学生人身受到伤害的,虽然在刑事、行政责任的承担上采取“责任自负”的原则;但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学校可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向履行职责有过错的责任人追偿。
对学校事故进行界定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分析、查找事故产生的原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判定事故产生的原因及责任人有哪些,从而进一步确定谁应负主要责任,谁应负次要责任,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
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对学校体育意外事故管理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中的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社设施和生活设施。”
“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五条)。“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第3l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举办者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等形式”(第30条)。这些为我们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 上一篇:透析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 下一篇:阐述职业教育改革教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