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透析

时间:2022-02-19 11:22:00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透析

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网络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其关键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主题站的建设不失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题网站

随着正式加人WTO,我国将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WTO各项规则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极大地改变并冲击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社会主流意识受到冲击,中西文化相互激荡,道德观念出现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从意识形态受到影响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正是‘,人世”的一场演习,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的冲击与“人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为直观,伸手可触。研究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推动“人世”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创新。

一、网络的特点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以计算机、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革命.互联网正以飞快的速度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和个体参与性.使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违反人类社会本性的信息在网上广泛地传播,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山。加上西方网络文化依其强势加紧文化渗透,西方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对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多年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思想工作的成果被侵蚀和动摇。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不可能。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第二,西方在网络文化中的强势地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由于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上网者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取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

第三,各类信息垃圾及“染毒”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网络信息并不都是先进的,未经过滤、选择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芬不齐、鱼龙混杂,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和反动的言论也会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对于那些辨别力还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其有害.

第四,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大多都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消解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一些缺陷,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热情关怀。但是,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在现实中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强大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时地调整和变革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框架,对互联网的冲击作出有效回应。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接受主体是有情感、有现实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其价值,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还要使所灌输的理论为受众所接受。只有始终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手,积极寻找更能激发其需要情感,寻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推动主体接受活动的进行。

(一)网络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网络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交流对象及信息极为多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就无法吸引受教育者驻足。与传统思政工作一样,受教育者对语言生硬的“官话”、“大话”是有抵触情绪的,在隐蔽状态下,“官话”、“大话”的出现会引起更大的“反弹”。为此,应当避免过去一味灌输的做法,注重采取疏导的手段。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是指通过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3]。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可以就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引导与启发。讨论的主题可以是时事热点,可以是校园新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发展、管理、教学、后勤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灌输”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虽然为人垢病,但还是有存在的理由。科学的思想体系、正确的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的方式自觉形成,不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仍然需要通过自觉学习、接受灌输、用于实践,才能在头脑中确立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上要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主动出击,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正确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及时组织和信息,积极应对各种不良信息。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必须在传统思政手段上辅以心理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之所以如此依恋网络,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找到答案。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渗透性和感染力,必须从心理教育的角度人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律精神,增强其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在“虚拟社会”中“能够”做的事情和“应当”做的事情之间产生自主自觉的判断。因为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一定的社

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还受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只有改变人的思想的诸要素及其结构,才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行为。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时,应关注诸如无意识、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直觉等心理因素,注意引导、扩充学生的需要,使思想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川。

(三)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制订规范与舆论监督结合的原则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订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尽管网络是“虚拟的社会’,,但网络人同样有被心理认同、接纳的归属感的需要,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否则,必将受网络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川。对此,可以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在一些学生关注的网站上形成正确的舆论核心层。

《四)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采取技术监督与伦理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种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而且也破坏这种道德,如果他们能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缺乏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不道德行为通过纪律和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禁止、惩治、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的确立才有保证[s]。为此,必须完善网络技术,通过技术追踪、清查不良网站等方式,达到对网络主体的实际监督。

然而,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等原因,对网络实施全面控制,尤其是对外来信息实施控制相当困难。事实已经证明,对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仅靠单方面的技术手段追踪侦查,收效甚微。规范、公约不足以形成网络秩序,且有可能助长对网络道德的“怀疑”和“规避”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大压力。一条可行的途径是:将加入网络规定为一种资格,为获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并做出遵守相应规范的承诺。应运用诚信机制原理规范大学生网上道德,以资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契约式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将不得不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

三、建设主题网站应当注意的问题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技术手段上说,它为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网络之力“科技兴思”,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增强思想教育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努力把网站建设成为师生网上的精神家园。

综观各高校的思政网站,目前都设置的栏目有:校园新闻、时事追踪等新闻动态类栏目;网上党校、团建专题、“两课”探讨等教育特色类栏目;文海纵横、读书沙龙、生活时尚、体育纵横等校园文化类栏目;勤工助学、出国考研、就业指导等特色服务栏目;规章制度查阅、成绩查询、校长信箱、网上聊天室、免费邮件、同学录、留言簿等互动栏目。网络信息内容、栏目设置、网页设计、语言使用都能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辑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中,有几个问题在主题网站建设中应引起充分重视。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调研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只有充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网络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往往比面对面的谈心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直接、更准确。网上调查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以最快的速度得到第一手的材料。调查结果一目了然,可省去问卷调查之后繁琐的统计和分析过程。应在网上建立咨询站,尽可能利用电子邮箱、邮件组或者是BBS等网络互动功能,进行有关政策、心理、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咨询。咨询站应该实行隐性教育方法,采用娱乐、心理问卷调查、图片、音乐等多种易被接受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其次,在弄清学生想什么、有哪些思想问题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找准切入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动发起讨论,引导学生上网交流。有的高校网站,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话题五花八门,没有主题,呈自由泛滥之势,讨论的内容也比较平庸,这与网络思政工作者没有主动引导有关。例如BBS上可以设很多专题和讨论区,但一定要有精华区或热点区,由思政工作者确定话题,引导讨论。

再次,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将网络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校的形势、政策、管理条例和服务信息,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提出建议和意见。此时,主管部门如果能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予以重视和解决。就可以给学生很强的受重视感,对思政网站会有更强的信任感和信赖感。任何一个小的提问,都反映了提问者的思想状况,而且网络的思想信息是“共享”的,能否及时回答一个问题,会对其他“交流者”产生影响。略览各高校BBS公告版。发现一些高校“回答率”偏低,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和改变。

第四,要担负起,’发展型教育”责任。要构建浓郁的人文氛围,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人的现代素质结合起来,创建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理想吸引和目标激励,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对自身现有状态的不断超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多介绍著名的文学作品,对那些已经过了产权期的经典作品,应当鼓励学生阅读并下载,要把读书沙龙这样的高品位活动拉到网上来。

第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制度。分层管理,保持网站发展的可持续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和提高运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能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对网络道德建设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可聘用学生作为网站运行维护人员,如网管、技术维护、各栏目采编人员、网站记者等。总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使学生的行为不再是被动的,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文化纷繁存在的网络中做出主动的、独立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