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理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路径
时间:2022-01-26 08:38:00
导语:探索地理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有: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 上一篇:物流行业个人学习工作情况总结
- 下一篇:论析政治课讨论式教学范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