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英语情感教学形式特征

时间:2022-01-17 02:43:00

导语:探究高校英语情感教学形式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高校英语情感教学形式特征

摘要:情感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笔者通过对情感教学问题的提出,初步探索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并列举数种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出情感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教学;英语教学;应用

上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北美兴起,对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学者从人格的“自我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观,即语言学习应视作一个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学习,学习者既有认知思维能力,也有对认知和思维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无情感特征的“语言习得装置”(Caracterless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尊重学习者,将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是人本主义的宗旨。根据这一宗旨,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个人需要、情感状态应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英语教师应该以积极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期待活动于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语言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习快感化,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个人需要、情感状态,均属于情感教学范畴。

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笔者正是通过情感感化,真情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教学课程文化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一种既适合现代教育改革,又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而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创建的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Krashen''''s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对情感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培养友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感过滤中更有效地学习。具体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充予

情绪充予(emotionallycharged)是特定刺激物与情绪活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具体表现为该刺激物被情绪化地定性,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关的情绪活动及反馈结果。学生在课常上如能经常取得好成绩,受到教师的鼓励、夸奖、感受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充实,并因而经常产生愉快、兴奋、满足、期待等情绪体验,就会将这些情绪注入整个外语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充予。在这里,教师的态度和教学的反馈是关键,学生提问和反应则是前提。

1.1教师的态度: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持积极态度,以乐观的情绪期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外语。教学中充分肯定学生,不过分同情学生,不贬低、指责学生,不对学生表示过多的担心和忧虑,不对学生放低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

1.2教学的反馈:反馈应该是鼓励为主的正向反馈,使之作为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强化方式,给学生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

1.3让学生获得更多提问和反应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多反应的机会也是教师期望的一种表现。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反应。首先,鼓励提问的有效措施在于营造有利于提问的氛围,使学生感到他们的问题很重要,而且适当。其次,对学生的问题认真解释,问学生是否真正懂得所提问题。再次,在讲课中经常提起,使学生感到问题的被重视程度。最后,表示谢意,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对于过于罗嗦的学生,适当引导,不简单地否决和阻止,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二、建立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氛围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氛围宽松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是积极的情感背景的特征之一。宽松的课堂氛围要求遵循四个原则:

2.1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上课学生可不起立向教师致意,回答问题可不要求学生站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可不用举手随时插话、打断教师的话。学生与教师观点相反时,允许争执、辩论,允许保留意见,允许随时说NO,教师对自己的过失,如遵守时间上的差错、评价上的偏颇等,勇于承认,并立即纠正,不文过饰非。

2.2容忍的原则。容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容忍学生最初的“缄默”,即学生不具备说的能力时,不勉为其难,允许保持沉默。课堂活动以全班活动为主,避免过多的口头表达和点名答问。另一方面,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对语言错误必须采取宽容的态度。课堂上,不影响交际和理解的错误,可适当放松控制,任其自然。对于影响交际和理解的错误,则视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引导的方式有:①澄清:如以“Youmean…?”“Yousay…?”等句型反问学生。②重复:以不同形式重复正确的说法,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自己纠正过来。

2.3民主交往的原则。民主的交往原则应该是多向交往型。教师在集体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置身于学生之中。这样,将教学过程从哲学的理性控制下,转变到符合个人心理发展过程的情感控制下,有利于拆除学生的戒防,使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参与语言实践,给学生以选择余地的原则。

2.4主动学习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机会,让他们干自己愿干、能干、想干、干得好的事情,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宽松的学习环境,做到我要学的主动意识,而非要我学的被动状态。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最主要体现在人际互动上,人际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而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教学要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反过来,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也对教师产生重要的影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就十分强调师生关系,认为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备三个条件:

①真诚(genuiness)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坦率地表露出来。

②接受(acceptance)师生都应该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教师说的,学生能接受,学生做的,教师能接受。

③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分为两种:一种是“评价性理解”,如“我理解你的错误”等;另一种是“移情性理解”,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位置去考虑、认识问题。高层次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促进这种理解、接纳的有效途径是心理换位和心理相容。

3.1心理换位。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eget)在提出“自我中心”要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非中心化”的概念。心理换位就是摆脱“自我中心”,达到非中心化目的的手段之一。所谓心理换位是指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所处的位置、环境,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交流和情感沟通效果。师生经常进行心理换位和角色代演,能够消除隔阂,增进理解。首先,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假如我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如:回忆自己刚开始学外语时的情景,听不懂、说不出或跟不上时是什么心情,希望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假如自己是一个英语成绩中偏差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其次,要求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和教师进行角色代换。如:假如我是教师,我希望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假如我是教师,我回怎样安排课堂活动。假如我是教师,我对学生的抵触、消极情绪作何感想。

3.2心理相容。

师生在心理上彼此接受、容纳对方,称为心理相容。师生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达到心理相容?首先,肯定对方:师生都看彼此的长处,找彼此的优点。每过一段时间学生在自己心里找出老师一条优点,教师则在作业评语上写出学生一条优点。其次,真诚:师生坦诚相待。最后,深入了解对方:谈话、交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既要了解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也要知道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例如,师生课前课后可进行3~5分钟的交谈,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选择有针对性的话题,推心置腹与学生交换看法。通过心理换位与心理相容,师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教与学建立在良好的情感背景之上,教师能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公务员之家

总之,情感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教学过程,关注情感教学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反过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研究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充予,获得更多提问和反应的机会,并且建立宽松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心理换位和心理相容,才能使情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等著.《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乔建中等.《情绪充予和情绪调节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作用及机制》.中国人民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

[3]周谦.《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

[4]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孙时进.《心理换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

[6]RobertsTJ.RecentdevelopmentsinELT.LanguageTeaching.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