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竞赛型教学形式设计特征

时间:2022-01-10 10:45:00

导语:浅论竞赛型教学形式设计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论竞赛型教学形式设计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召唤。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教学陷于讲学脱节、枯燥乏味的尴尬境地,严重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随着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向前推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竞赛教学模式,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验。

二、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竞赛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其鱼,不知授其渔”,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所谓会学,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及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操作,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开展自学。竞赛型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模式所规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三)让学生提高学习速度

学习速度作为一种智力因素,与许多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相关,当前教育诸因素对学习速度的提高有着许多制约作用。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过去崇尚的是教学技巧及对问题的细腻分析和透彻理解,追求的是教师分析方法上的模拟再现,而忽视了对学习速度的训练,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外部信息爆炸的现实生活。并且,素质教育的目的应是达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掌握提高学习速度的能力应是未来的人智能素质中最有价值的因素之一。

竞赛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速度的训练非常直接,而且频率很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速度,寻求更有效率的学习手段,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四)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

竞争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只有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时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竞争:一、学生们在课堂里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学生们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三、争夺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合作就是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课堂里一起学习或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学生间合作常常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学生间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便更有效。其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合作也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竞赛型教学模式中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它同时也注中重在合作基础上的竟争。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三、竞赛型教学模式实验原则

(一)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认识、技能、品德等文化素质的个性化,又是个体身心素质潜能的社会化,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竞争性、使用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活动以交往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而只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四)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构建一个由教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竞争、合作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学习指导策略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括多样性,珍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四、竞赛型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

竞赛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多变,我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一个基本程序。

(一)组织竞赛小组

一般以小组为一个竞赛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竞赛单位)。

(二)制订竞赛规则

对具体的得分、扣分规则应作细致的规定,充分考虑到比赛过程中的偶发因素,做到既公平又合理。

(三)进入教学过程

①必答题比赛(一般用于复习旧课)

题目主要由教师准备,要求每个竞赛小组必须有代表回答,可以是指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题目的形式可以是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②学生自学教材(进入新课)

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速度的把教材内容自学完,至少把全文通看一遍,时间多少,视教材内容多少、难易而定。

③设计竞赛用题

竞赛题目在模式实施初期可以由教师设计,等学生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由教师、学生共同设计,最后当学生成熟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对学生设计问题的方法和形式,教帅应予以引导。

④进行竞赛

竞赛的调控者是教师,他必须把握好竞赛时间、场面气氛的控制以及学生的参与面,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

(四)竟赛结束及时点评

比赛结束后,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作一下点评,对学生答题情况作一下分析,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以表扬和激励,对落后小组和答题不十分理想的学生充分鼓励,让他们争取机会,下次获胜。

(五)最后小结,教学过程结束

根据竞赛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联成一条线索以板书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回味和回顾中形成知识休系,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五、模式应用的效果

我从97年9月开始,就对任教的初二年级进行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验。当时在六个班中,选了三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新模式的教学实验。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马上就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在实验班实行新模式后,我讲课时间少了,学生却踊跃起来,课堂气氛也热烈了,而在对照班我极尽所长,讲课很精彩,学生也很陶醉,但课堂气氛却那么沉闷,学生也很少发言。问题的产生,促使我加紧研究,也使我对新模式的实验充满信心。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在对照班上课的费力,与在实验班上课轻松自如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新模式的优越性。

98学年,实验班升上了初三年级。初三年级任教的是我校另一位历史教师,他授课的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我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以前实验班的学生对现任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反感,不喜欢,而对照班的学生则无所渭。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重回老路,已绝对不合适了。在这基础上,我对98学年新任教的五个班级全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了一个学期,在上学期末,我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五个班级二百二十五名学生中,8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20%的学生喜欢这种模式。而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历史课上得到了提高。其中我设计了一道题:历史课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如何?75%的同学回答:历史课在我心目中排第一位,超过语、数、外。我问他们为什么?有许多同学这样回答:上历史课的形式是非常新颖的,上其他课太没劲了,上历史课中的体验是其他课无法比拟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竞赛型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是深入学生之心的。

竞赛型教学模式实验后,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活动率100%,活动时间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二,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效率很高,一般初步熟悉教材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就可以完成设计竞赛题、自如地答题等学习过程,同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几乎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有获胜的欲望和信心,而本小组内,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次数,超过四次,这些都表明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当初设计的基木思想。

六、模式研究引出的几点思考

1.竞赛型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操作简便,不受条件、场地等限制,可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学。它是否也可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呢?这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公务员之家

2.竞赛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上课方式的改变,必然给教师教学思想以一定的冲击,这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那末教师应如何把握这一契机呢?

3.竞赛型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它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影响又怎样呢?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4.竞赛型教学模式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它所需开发的东西还很多,还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使这一模式逐渐趋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