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学校感恩教育形式特征
时间:2022-01-10 10:16:00
导语:初探学校感恩教育形式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溺爱”泛滥,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脆弱。。学校是教育的主要舞台,因此它的作用尤其重要。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而建立长效机制是感恩教育切实有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感恩教育健全人格活动体验长效机制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然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空洞的说教,注重于点。感恩教育就是就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氛围。适时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四、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
(二)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丧钟为自己而鸣,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识到这点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三)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汀祖镇王寿小学王海燕老师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
例如在实施《鲁本的秘密》一课时王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小鲁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如:“母亲的家务似乎永远也没个完。日复一日,在那破旧的缝纫机上缝缝补补;……全家人健康、幸福,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学生在反复读句子体会鲁本的内心活动,他感激母亲,理解母亲,他深爱着他的母亲,进一步体会鲁本是多么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恩母亲。
(四)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说:“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既然孩子有这样的需求,而在教育上孩子好动的特点有决定了在感恩问题上孩子的反复性。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健全人格。公务员之家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2>《约翰?多恩诗歌选》,百花文艺出版社
<3>《关于“感恩教育的访谈”》,新浪网
- 上一篇:剖析经济学背景下的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和效率
- 下一篇:分析活动道德教育形式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