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语词汇给予阅读教学引导论文

时间:2022-01-01 04:48:00

导语:探究英语词汇给予阅读教学引导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英语词汇给予阅读教学引导论文

摘要:侯易的词汇模式理论(1991)强调衔接,特别是词汇衔接在语篇结构中的重要性,显示了该模式在分析语篇组织中的优势,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但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词汇模式理论不仅在语篇结构分析中具有一定优势,还对传统阅读教学中薄弱环节起到了指导改善的作用。

关键词:词汇模式;阅读教学;英语

引言

功能语法学和语用学近几十年来的兴起与发展,促使语言学家把对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扩大到以语段(paragraph)和话语(discourse)或篇章(text)为单位的超句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开始把篇章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尤其在写作和词汇教学方面成果丰硕。本文试图根据Hoey(1991)的词汇模式理论来探讨衔接对学生阅读效率的影响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启示。

一、词汇模式理论概述

Halliday和Hasan(1976)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衔接之所以能使一段话成为语篇,就在于衔接通过语法和词汇等手段,把结构彼此毫无联系的句子黏着在一起。在该书中,他们把衔接手段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在肯定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研究的贡献的同时,其他语言学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衔接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了论述(Leech:1983;Cook:1989)。而Hoey(1991)进一步认为,语篇中词汇衔接手段比任何其他手段都更为重要,对语篇结构的研究,首先应该是对语篇词汇模式的研究。语篇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及信息传递的方式都能通过词汇模式得到实现。Hoey认为,Halliday和Hasan所提出的五类衔接手段,除连接词语外,都具有词汇复现的性质。因此,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主要指词汇项的复现情况。词汇项的复现形式有九大类:简单词汇重复(simplelexicalrepetition)、复杂词汇重复(complexlexicalrepetition)、简单对应改写(simplemutualparaphrase)、简单部分改写(simplepartialparaphase)、复杂改写(complexparaphrase)、反义复杂改写(antonymouscomplexparaphrase)、词汇替换(substitution)、共同参照(co-reference)及省略(ellipsis)。

Halliday和Hasan(1985)曾提出,语篇的主题是由词汇衔接链的贯通而得到实现的。Hoey进一步认为,词汇衔接链不仅仅具有线性关系,其中各项关系应该是多重的。然而,并非语篇中所有的词汇项都能进入词汇衔接链。能够进入的叫做“核心项”,不能进入的叫做“边缘项”。语篇中词汇项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词汇项复现率相当高,处于核心地位;有的词汇项复现率很低,处于边缘地位。包含核心词汇项多的句子被称为核心句。词汇模式理论认为,核心句在语篇中的分布也不均匀。包含同样词汇项的句子并不一定相邻,有时可能很远。但是,同一语篇中任何两个句子,无论它们相隔多远,只要它们共同享有较高比例的复现词汇项,它们的关系就很紧密。这一对句子被看做是“黏附句”。复现词汇项越多,它们的关系就越紧密,黏附程度和核心度也越高。同样,语篇中句子所载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黏附句中复现词汇项不能少于三对,否则它们的黏附关系就不可靠。

因此,词汇模式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词汇衔接在语篇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句子是独立的信息单位,是语篇结构的基础。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就是通过相互交织的句子之间的联系而得以实现。而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它们中词汇项的复现得到实现的。为了清楚的显现语篇中词汇项的复现及句子之间的黏附关系,Hoey利用词汇矩阵(lexicalmatrix),证明了词汇模式在分析语篇结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词汇模式理论在分析语篇结构时步骤繁杂,因此本文把重点放在对该理论实质的论述上。需要说明的是,词汇模式理论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跨句的衔接,句内的词汇复现现象则被忽略不计。

二、词汇模式与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认识客观事物、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也是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既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手段。因此,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一直以来在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前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其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均不容乐观。而词汇模式理论不仅为词汇和语篇分析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也为教学实践,特别是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授课模式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来分析词汇模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关于词汇。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对生词意思、句法结构等语法知识的讲解,习惯性地将一篇完整的阅读材料“掘地三尺”地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句子,再对这些句子进行单词讲解、语法分析,甚至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翻译。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将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而大部分学生由于词汇量有限、缺乏背景知识的储备等种种原因,对一些较长的非记叙性或专题性篇章感到无从下手,阅读过程不断地被生词打断,甚至有些学生将阅读变成了查字典的过程,进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而Hoey指出,作为语篇结构的基础,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词汇项的跨句复现得以实现的,从而确立了重复对语篇的上下连贯、前后衔接的重要作用。词汇项的重复具有衔接功能,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其原因在于人们一般都能意识到,同一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从内容上总是有关联的。至于重复到底有哪些用途,一般说来,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强调。然而除了强调,重复还可以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确认或认同,还可以提供某种新信息,连贯全文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复现比率高的词汇项,即核心项,可以基本看到篇章的主题。这就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学生阅读多是以查阅信息、解答疑惑、了解作者思想等为目的,因此没有必要了解所有生单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应做的是课前对语篇进行粗略的分析,找出该语篇词汇核心项,课上对核心项词汇作适当解释,引导学生根据已解释的核心项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或话题,避开边缘项生单词对阅读过程产生的干扰,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提高阅读兴趣,最终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2.关于语篇。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通常的做法是:针对每一篇的阅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接着核对答案。这样的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其做题的速度。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片面强调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一直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做题练习,使得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师生间较缺乏交流互动,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英语阅读课逐渐失去兴趣。同时,学生虽然按要求完成了题目,找到了答案,但却仍然不能概括出语篇大意,复述出语篇的重要细节。这种现象使得阅读教学失去了本来意义,沦为了纯粹的应试教育。因为阅读本应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要对阅读材料里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理解和归纳。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对语篇进行有选择的在加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复述主要情节,才能达到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和要求。而在如何分析和归纳语篇主题、概括大意的问题上,词汇模式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语篇的主题是由词汇衔接链的贯通而得到实现的。Hoey(1991)指出,并非语篇中所有的词汇项都能进入词汇衔接链。能够进入的叫做“核心项”,不能进入的叫做“边缘项”。包含核心词汇项多的句子被称为核心句,反之,则被称之为边缘句。核心句的分布并不一定是线性分布的,不管它们相隔多远,只要它们享有较高比例的词汇项复现,它们的关系就很紧密,复现词汇项越多,它们的关系就越紧密,黏附程度和核心度也越高。同样,语篇中句子所载的信息量就越大。而这些黏附句就可以看做是该语篇的摘要,因为它们承载了该语篇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过词汇复现发现语篇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与核心词关系密切的句子,就会比较容易的找到整个语篇的大意,同时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结

综上所述,词汇模式理论不仅在语篇结构分析中具有一定优势,还为英语教学实践,特别是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传统阅读教学中薄弱环节起到了指导改善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词汇模式理论实质的论述,分析了目前在阅读教学中在授课模式及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理论的提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词汇项的复现具有很强的衔接功能,这种功能反过来可以帮助读者识别语篇的主题及其大意,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模式理论仅限于非叙述性体裁的语篇。至于是否适用于其他体裁的语篇,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这不影响它对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此外,如何将词汇模式理论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确实的发挥和应用,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但必将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Halliaday,M.A.K.&R.Hasan.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oey,M.P.PatternsofLexis[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

[3]Hallia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andText[M].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1985.

[4]Nutall,Christine.TeachingReadingSkillsinaForEign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2.

[5]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