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机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透析论文
时间:2022-12-29 04:46:00
导语:网络人机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透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变革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衍生出诸多的网络社会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失范、信息压迫、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群体性事件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诚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和毋庸争辩的事实。”[1]775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诸多网络社会问题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毋庸争辩的事实。我们认为,解析网络社会问题还应该有这样一个视角:物质技术制约性的视角。计算机网络对人的网络活动的技术制约体现在网民的网络实践活动中,这种实践活动是人与计算机网络相互作用而建构的。人与计算机网络的相互作用有和谐、自洽的一面,也有冲突、矛盾的一面,而冲突、矛盾的一面往往是触发网络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因此,从人机互动的角度来看,物质技术制约性的视角可以进一步表达为网络人机矛盾视角。这一视角突出人与计算机网络在网民网络实践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揭示物质技术制约性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具体影响,进而揭示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为我们研究网络社会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一、网络人机矛盾的系统分析
(一)网络人机基本矛盾
网络人机基本矛盾是人与计算机网络互动实践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贯穿网络人机互动过程的始终并规定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我们认为,网络人机基本矛盾是人的网络活动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物质技术状况制约需要的满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呈现出四种基本情况:一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二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三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四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不满足(限制)。从这四种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情况与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不满足(限制)情况,可以认为是基本矛盾中积极的一面,是人与计算机网络和谐共进的状态。反之,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情况和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情况则是基本矛盾中消极的一面,是人与计算机网络冲突矛盾的状态,这是触发网络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往往会导致人被拒绝在网络的大门外,无法进行网络生存(如技术门槛);或人的合理需要被压抑,使人的网络生存和发展受限,造成人对网络的不满。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则容易刺激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膨胀,助长人的不合理网络行为,催化人的理性的丧失、人的自由自觉的丧失、人离自己的本质越来越远,从而彰显计算机网络的负面效应,导致各种网络社会问题。
(二)网络人机具体矛盾
1.人机异质矛盾
人机异质矛盾可以说是由人机系统“先天”决定的。人是生物有机体,而机器是无机的机械体,人与机器有着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因此人机是异质的。网络人机的异质矛盾继承了传统人机异质矛盾的诸多表现,如生理性与机械性、灵活性与程序化、创造性与复制性等。但网络人机互动又不同于一般的人机互动,它凸显出人机异质矛盾的新方面———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自然地对话,在于其自然语言信息的同质性。而在人与计算机网络之间则缺乏信息的同质性,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信息明显不同于人的自然语言信息,进而导致了人机对话的障碍。于是,人要使用计算机网络,就必须能够将自然语言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网络可以识别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输入),并且能够识别和经验计算机网络反馈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读取),这要求人必须具备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最基本的信息能力,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据统计,2009年不懂上网或没有所需技能的非网民占59%,没有时间的占22%,没有需要/没有用途的占9%,不感兴趣的占13%。[“2]不懂上网/没有所需技能”成为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充分说明了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的转换能力(信息能力)对人的网络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制约作用。
2.人机时空矛盾———新的时空压迫
人机时空矛盾是传统人机系统的重要矛盾,有研究者将人机交互系统中“内/外部信息要求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论文造成操作/控制人员精神越来越紧张,进而使其疲劳速度加快的矛盾”简称为人机时间矛盾;“显示/控制面板上所需显示及控制的参数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人的负荷越来越重的矛盾”简称为人机空间矛盾。[3]传统人机系统的时空矛盾在网络人机互动中,表现为新的时空压迫。其一,时间压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速度令人惊叹。以通过搜索引擎的信息搜索为例:笔者在百度输入“时间压迫”一词,找到相关网页约453,000篇,用时0.106秒;在谷歌输入同样的词,获得约7,490,000条结果,用时0.18秒。零点几秒的时间搜出如此庞大的信息,我们还没来得及眨眼,计算机网络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这一方面给人以便捷感,另一方面则给人以压迫感,要求人加快阅读信息的速度和输入新任务的速度,这无疑增加了人的紧张感。
其二,空间压迫。计算机网络虽然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空间,但却制造了新的数字化空间。在数字化空间里,充斥的是海量信息,人该如何选择?因此,空间的压迫最直接的是信息压迫。应该说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精确搜索所需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压迫依然严重,同样以上文的例子为例:笔者在百度输入“时间压迫”一词,找到相关网页约453,000篇,在谷歌获得约7,490,000条结果,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结果。这无疑是令人窒息的空间压迫。迈克尔·海姆将这种矛盾形象地类比为“收益递减律”,即“信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能力。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上之后,我们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我们收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智慧的感悟。……我们终将为这种疯狂付出代价。所获得的信息越多,可能有的意义便越少,这就是所谓的收益递减律。”[4]9新的时空矛盾所诠释的信息压力,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适应快速、海量、“收益递减”的信息环境的能力。3.人与外在物化智力的矛盾———使用者与设计者、管理者的博弈
计算机网络作为物质技术实体,首先是设计者的创造物。因此,计算机网络在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便形成了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分野。计算机网络被设计者赋予技术规定性,成为设计者的物化智力,它要求使用者必须遵循这种物化智力的规定性而行为。但使用者毕竟不是设计者,设计者也不能代表所有使用者,进而他们的设计难以全面反映使用者的需求,于是这就造就了作为使用者的“人”与作为设计者物化智力的“机器”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网络人机互动中就是计算机网络无法全面地反映并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明显地限制用户的行为。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制定管理的规范、措施,开发和应用便于管理的硬件、软件,于是管理本身也成为了管理者的物化智力,进而作用于使用者,去规定使用者,这又造成了使用者与管理者物化智力之间的矛盾。计算机网络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物化智力,它反映的更多的是设计者、管理者的利益和需求而非使用者的利益和需求,这客观上导致了使用者与作为物化智力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使用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状况、管理状况的不满;另一方面表现为设计和管理脱离广大使用者的实际,造成设计、管理活动的低效。
4.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符号自我”的膨胀及其消极影响
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支配和危害主体自身。所谓网络异化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发展的消极、负面作用和人的碎片化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世界发展的阻滞、破坏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影响。人的网络异化的症结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下人作为主体的“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在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实践中人作为主体应该是个完整的人,占有完整的“网络自我”即“肉体自我”、“社会自我”、“符号自我”、“精神自我”的统一体。“肉体自我”、“社会自我”、“符号自我”、“精神自我”之间的有序、和谐、自洽能够形成和谐的网络自我,反之则会导致网络自我的分裂。而人的网络异化本质上就是由“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割裂了网络自我的整体性,使人片面发展、碎片化发展,进而导致了人忽视肉体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无限地将自我符号化,使“简单、抽象的信息、数字、符号替代了人的全面本质”。[5]于是人渐渐抛弃其具体的、感性的、情感的、发展的存在,而满足于充当数字、符号的虚幻的角色,呈现出“符号自我”的替代效应即“符号自我”成为自我的替身进而替代了整体自我的真身。“替身的自我没有我们真身的那些弱点和脆弱。替身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我们越是把虚拟人身(cyberbody)错当成自身,机器就越是把我们扭曲,以适应我们所用的替代物,如义齿和义肢等。”[4]103-1“04符号自我”的替代效应让人扭曲,使整体的自我变得支离破碎,陷入碎片化的发展,进而使作为主体的人离全面发展越来越远,离人之为人的本质越来越远。
人的网络异化容易使主体摆脱肉体自我的制约、突破社会自我的规范、偏离精神自我的轨道,从而“我行我素”任意地破坏网络空间,践踏网络社会的规范,摧残自身的肉体,无视现实社会的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社会,而且对现实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
(一)深入开展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人的网络发展为出发点,应当把提升网民的信息能力作为其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对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本质上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信息素养:首先,作为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其次,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信息素养是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而信息素养教育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对信息素养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明确信息素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确立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增进与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吸纳他们的建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活动为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创造现实条件,推进三者之间的自觉沟通。推进以上两方面的实践,重要的措施在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建设。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外脑”、“脑库”,是一个对政治、经济、商业或军事等政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供政策建议的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也旨在为教育引导提供建议、为广大网民的网络生存和发展提供建议、并为网络设计者和管理者提供建议。需要通过“智库”建设,将他们都纳入到“智库”平台中,增进他们的了解,碰撞他们的思想,贡献他们的智慧,形成不同智力的良性互动,进而为优化网民的生存、改进设计者的技术开发、提升管理者的治理水平以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强化网民的“网络自我”培育
人的网络异化表明,“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而导致“网络自我”的分裂是人的网络异化的重要根源,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网民“网络自我”的培育作为其重要着力点。
1.教育和引导网民关注“肉体自我”。当前,网民上网的时间持续增长、“网络综合症”日渐流行、长期的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逐渐显现、网瘾者尤其是重度成瘾者对自身肉体的摧残令人发指,种种迹象表明引导网民重视“肉体自我”不仅必要而且紧迫。马克思说“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6]179离开“肉体自我”,人就失去了真正的基础,就无所谓人。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唤醒广大网民关注身体的意识,营造重视身体的氛围。
2.教育和引导网民重构“社会自我”。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人们传统“社会自我”的认定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传统社会自我”与“网络社会自我”的并存甚至混乱与分立,甚至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社会自我”与“传统社会自我”分立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和社会规范的冲突即既定性社会身份与扮演性社会身份的冲突、强社会规范与弱社会规范的冲突,这给网民的“社会自我”的认定带来了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教育和引导网民在“传统社会自我”和“网络社会自我”之间找到统一的方式,重构合理的“社会自我”。
3.教育和引导网民理性对待“符号自我”。“符号自我”实质上是人通过符号化而追求理想自我的实现状态,符号化赋予了人的网络生存高度的自主性、自由性,为理想自我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网络自我”是有限度的“,肉体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都是它的限度,但是网民在狂热的“符号自我”中容易无视限度、失去理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网民理解“符号自我”的本质,认清“符号自我”膨胀的危害。
4.提升网民“精神自我”的自觉。“精神自我”是“网络自我”的最高层次,是“网络自我”的灵魂。但“精神自我”有自发、自觉之分且自觉的程度也有差异。自觉的“精神自我”能够展现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统摄和调控整体网络自我走向和谐统一,反之自发的“精神自我”则难以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难以发挥“精神自我”的灵魂作用。网民的“精神自我”需要在教育、引导中由自发走向自觉,并不断提升自觉程度,发挥“精神自我”的统合功能。
- 上一篇:独立学院计算机资源库的建设探讨论文
- 下一篇:发展农村金融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