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时间:2022-12-23 04:11:00

导语: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初探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摘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马克思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的良好方法,也是国家倡导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方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的一次主题为“孤儿院儿童幸福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为例,总结实践性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目标,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大学生;思想;道德

一、突出实践性是“基础”课的基本价值取向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来。”可见,联系实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实际,除了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实践性教学,这是马克思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实践性教学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的良策。传统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打上“枯燥乏味、理论说教”的不受欢迎的标签。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有些教师过于追求理论灌输,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实践性教学是国家倡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即“三贴近”原则,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可见,实践性是“基础”课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学在传授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现实社会生活,了解和意识自己的责任义务及人生价值,从而自觉将理论付诸日常的道德修养,培育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方案设计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在确保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依据课程主题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到课堂上开展交流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再比如让学生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并且能“触动自己内心”的一本好书、一个社会事件、社会人物等进行评论的“理解性”实践活动。

经过探索,我们发现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践行性”实践教学的效果最为显著。2009—2010学年的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尝试了一次主题为“孤儿院儿童幸福的一天”的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如下:

1.由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此次活动的总体设想,由大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报名要求:(1)有爱心和热情;(2)乐意与孩子沟通;(3)有一定组织协作能力)。

2.成立分工小组(结合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同学们成立统筹小组、外联小组、活动设计小组、信息小组、资金管理小组对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3.由大学生自行联系本市孤儿院,争取院方对活动的支持。再联系大巴车辆,选择在周末的某一天将孩子们接到大学校区。

4.大学生带领孤儿院孩子们参观校园,组织各类游戏、食堂就餐、赠送小礼物。

5.活动结束后,安全地将孩子们送回孤儿院。

6.大学生完成活动记录,阐述参与活动的心得感受(也可以是关于活动的调研观察报告)。

任课教师发现在第一轮报名时有91名大学生希望参()与本次活动。在第二轮意愿确认征询后,仍旧有52名同学表达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决心。

学生们在撰写策划书时,将活动的主题选定为“大手牵小手,快乐校园游”,其大意为:邀请儿童院的孩子们在大学生“手牵手、一对一”地陪伴下,畅游大学校园,尽情欢乐地渡过一天。

三、此次实践教学活动的收获成果

(一)完成了知识目标,强化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

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前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1~3章,同学们学习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的知识。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5·12”汶川大地震所引起的举国哀恸,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与爱国心。通过了解全社会对“5·12”地震的救援和关怀行动,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生机活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5·12”汶川地震后,厦门市同心儿童院陆续接收了50多名来自四川地区的地震孤儿。在此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们直接接触到这批地震孤儿。尊老爱幼,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大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关爱弱势群体,为身世不幸的孩子带去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信心。

“听到的,我会忘记;看到的,我会记住;但只有亲身经历了,我才会真正体会。”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同心儿童院老师不求回报,不辞辛劳,发自内心地呵护自己的学生。这对于理解“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实践教学由课堂知识扩展至社会,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完成了能力目标,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提供了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在活动中的分工。如外联组负责联络儿童院和车辆。资金筹集小组通过社会募集和院系支持的方式,筹集活动资金。信息小组拟定了《活动安全守则》、《与特殊儿童交往的注意事项》。

2.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活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问题。大学生通过电话查询,与多家福利院和儿童院取得联系,但因为多种原因被一一谢绝。在锲而不舍的沟通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厦门市翔安区同心儿童院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保证充足的活动资金,学生们自发制作捐款箱,走上集美区石鼓路的街头,通过宣传,带动路人和商家的认同,以5元、10元的社会捐款方式,募集到了780元。这样的募款过程,大学生需要克服重重的心理障碍,凭借勇气和相互鼓励来完成。

3.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策划和组织,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创新是大学生们活力和才华的体现。大学生为儿童院孩子用心设计了一些富有创意、寓教于乐的游戏。比如采用DIY的方式,在帽子上写名字来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在赠送书籍时,通过留言进行积极的鼓励。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彩色字条上,张贴于孔明灯放飞心愿等等。在考虑孩子们年龄、心理及安全等一系列细节的同时,也极大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看似简单的活动,现场组织工作涉及到多方的内容,既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又要有危机问题的防范,还包括责任的担当。活动当天,大学生们一对一地照顾儿童院的孩子。给四五岁的小朋友喂饭、穿衣,给大孩子解答疑问,带着他们参观校园、尝试各式各样的游戏。一天活动日程,充分挑战了大学生们的脑力和体力。

4.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观察能力。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大学生上交一份活动心得体会或调研论文。一方面,通过撰写报告提炼了个人的真实感悟,培养了文字表达能力,很好地杜绝抄袭照搬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反思经验和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完成了素质目标,提升了大学生多方面素质

1.关注社会现实,了解不同人生。当大学生们和儿童院孩子们面对面相处时,接触到是鲜活的生命。由此派生的感动、心痛、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与想象或是电影场景不同,用身心感受现实社会生活,记忆是深刻而长久的。小朋友们质朴的话语和求学的热情真实地打动了大学生。“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完整的自信,小小年纪显示出隐忍而坚强。”儿童院群体里乐观坚强、独立懂事和相互分享的氛围,让大学生重温了生活中那些应有的积极态度。

2.反思自己的人生,珍惜眼前生活。与幼年时就失去家庭与亲人的孩子相比,大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幸福和资源,都值得好好珍惜。当看到孩子们破旧单薄的衣物和冻红干裂的皮肤,看到他们参观图书馆抚摸书籍时眼里欣喜的光芒,看到他们在食堂里怯生生地问能否吃一个鸡腿时,看到他们许下的心愿是“我想有个家”、“想有一双新鞋、一个布娃娃”时,所有的细节都促使大学生与自己的富足生活进行对比和反思。在生活中已习以为常、不足为道的东西,却是孩子们欠缺并渴求。

3.奉献爱心,体验付出的充实感。“幸福,源自付出,而非索取。”大学生运用切实的行为来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尽情快乐地渡过一个特别周末,这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成就感和充实感,关爱别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获得力量的过程。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这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素质。

4.掌握与人相处的尺度和方式。在活动中大学生们意识到爱护孩子们心灵的重要性。用尊重与真诚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充实。即使是奉献爱心,也要注意表达爱的方式,才不会弄巧成拙。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和挖掘生活中值得提倡的人际交往观念,逐步懂得换位思考,善于替他人着想,知道做事的分寸和好坏。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启示思路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现象与大学生个体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紧扣教材主要内容。“基础课”的教材内容有着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应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在第1~3章(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实践教学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第4~6章(道德观部分),实践教学可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法律规范。在第7~8章(法制观部分),实践教学则可重点帮助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等。

2.联系当前重大的时事热点,挖掘学生的兴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紧密联系,是课程时代特色的体现和表征。结合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深化课程的教育内容,能收到良好效果。比如结合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教育、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等活动。实践性教学要注重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充分运用现实、具体、生动的教育素材,联系实际、加强引导。结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进程,不断赋予课程鲜明的实践特色,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善于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地方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条件也十分便利。包括省情、市情、区情甚至校情在内的历史与文化都是本地历史的和现实的教育资源。作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如虹发展态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全面调查,对地方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和筛选,挖掘出爱国教育、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生态文明等资源,组织学生在实地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的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地方发展服务。公务员之家

4.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教师需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干预和涉入的尺度。在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最好是提供方向和方法上的指导,而具体的活动实施能够交由学生进行。在发起阶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总体目标,明确活动的初衷。在筹备阶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尽量不要事必躬亲,而是给予一定的意见咨询和充足的精神鼓励,要相信大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予引导,让他们自行做出思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学生常为通过自己探求得到答案而感到兴奋不已。这个环节做得好,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在正式开展活动阶段,教师需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在现场帮助解决一些临时突发性的问题,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践内容,把教育融入细节之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处事和做人的品行,找准大学生所思所想的契合点,增进共识、形成共鸣。在“大手牵小手,快乐校园游”的活动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深层次的问题:失去父母陪伴的孩子,生活是何种滋味?初到陌生的环境,孩子们面对一群陌生人,如何去化解他们的不安?以身作则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大学生该怎样用一言一行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活动结束后,我们能带给儿童院孩子们更长远的是什么?

6.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全面总结。实践性教学活动结束后,除了学生自己进行的个人总结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既充分肯定活动中大学生们的优良表现,同时也总结经验不足。比如在此次活动中出现了几个未处理好的问题:一是某些游戏环节出现混乱失控的局面。二是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三是大学生在关注个体活动的同时,对大局的配合有所忽略。四是有些大学生还不够主动。通过分析原因,教师做出“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只有心怀大局,才能实现最佳效果”的结论引导。德育教育学家贝克认为,理想的德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培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人。实践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行为。这是目前“基础”课教学中最值得倡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李锦峰.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际[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刘武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借鉴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8,(10).

[4]白立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