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孝道观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22 04:54:00
导语:新时期大学生的孝道观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孝道是我国家庭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我国的传统孝道观,接着简单研讨当代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孝道观,相比传统孝道观,他们的孝道观有何不同,又有何新特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道孝道观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思维定式,构成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范畴系统的核心部分。孝道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是我国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维系子女对父母亲情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在19世纪以前,传统孝道在我国社会长盛不衰,然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孝道经历了全面的冲击和洗礼。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传统孝道已经不存在了,它仍然有着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既受到传统孝道观的影响,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新的孝道观。
一、传统文化中的“孝”
(一)“孝”的起源和含义
据研究表明,孝的观念最早形成于父系氏族社会。从文字构造上看,“孝”是一个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儿子背着走。这表明,孝是晚辈对长辈的。通常,孝是子女奉养父母所遵循的一种准则。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孝”视为“德之根本”。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在《论语》中,孔子对孝进行了阐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经·开宗明义章》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亦云:曾子曰:“父母生子,子弗敢杀。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二)“孝”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
从古至今,孝的一般意义都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侍奉。主要体现在奉养长辈、顺从长辈和祭祀先辈三个层面。从根本上来看,孝体现的是一种亲子伦理关系,它对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孝道在最初意义上的尊祖敬宗、报本返初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到“善事父母”,就已经局限于宗法和家庭伦理范畴。几千年来,家庭伦理中仍然注重孝道,即使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故可以说,孝道不仅在过去,甚至在现在、将来都将会是我国家庭文化的核心。
(三)传统孝道观
我们知道,最初意义上的孝道仅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伦理的范畴。然后来的儒家把孝道从家庭推向了社会,把孝移到“忠”上,将忠孝视为一体,从而使孝的内涵往外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时维系家族和社会道德的纽带。到了汉代,孝被政治化,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举孝廉”,孝道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再到宋明时期,孝道更是被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愚孝成为当时道德的楷模。
传统孝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纵观其整个的历史沿革,传统孝道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对宗法的永恒追求。如对祖先的崇拜、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等。
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伦理意识和规范。包括对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养亲、敬亲、顺之以行、谏之以礼;事死则是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
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衍伸出来的社会道德伦理意识和规范。
(一)何谓孝道观
所谓孝道观,简单说就是我们对于孝道的一种观念。我们所说的孝道观主要指的是传统儒家孝道观。儒家孝道观不仅仅是指“孝”,宋代以后的儒家孝道观是将“孝”、“忠”、“节”、“义”四者相互融合起来。意谓中国社会人际的关系皆是父子之伦的延伸和衍化,故不论君臣、夫妻亦或是主仆之间的一切道德伦理,皆可用“孝”来解释。
(二)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有99%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仍有必要提倡传统孝道。对于为何要提倡?有62%的人认为是“因为爱父母”;35%的人是“为了报答父母”;不足3%的人则是因为“传统道德的束缚”。选择“爱父母”的人多认为:“爱”不同于“报答”,“爱”比“报答”凝聚了更深、更重的情感。“报答”是对自己所得的一种偿还,而“爱”是不计得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亲子心灵上的亲密无间。
(三)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孝道观
1.大学生对于“善事父母”的意识以及行为表现
“善事父母”是传统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善事父母首先是对父母的“事生”,即父母健在时要对父母尽孝心,主要包括养亲、敬亲和悦亲三个方面。
所谓“养亲”就是指赡养父母,即对父母提供经济帮助、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是否愿意赡养和照顾父母以及用什么方式来赡养和照顾父母,是“善事父母”的基本体现,是衡量一个人孝观念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显示,有62%的大学生把“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列为“符合现代社会孝道”之首。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农村,更加强调要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以让其能安度晚年。在关注父母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大学生还关注父母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普遍不赞同“只给钱物给父母,不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用金钱取代孝心”的做法。
“敬亲”是对传统孝道内涵的更高层次上的体现。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们通常认为,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就是要做到对父母“无违”,即不违背礼节,严格按照礼的规定和道德的通行标准来孝敬父母;要以“色”事亲,即儿女应该要做到和颜悦色,顺从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谏亲,若君主或父亲的思想或行为“不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然而,若父亲不停劝谏,儿子还是得服从父亲。当代大学生对于敬亲的理解则是:因为爱父母,亲情间的真爱使其自觉的尊敬父母。敬亲是出于对父母的一种礼让,是对父母价值观的一种尊重和理解,更是对父母的重视。“悦亲”是传统孝道中比较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曾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73岁“着五色斑斓衣,做婴儿戏”,“佯跌卧地,为儿啼”以取悦亲。此乃传统孝道中“尽其欢”的典型。当代大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方式的孝。他们认为悦亲的方式有“做出成绩,让父母自豪”、“经常与父母联系,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及“给父母丰厚的物质条件”等,并不是为了取悦父母而损毁自己的价值追求。
2.大学生对传统孝道观中关于“传宗接代”的看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追求永恒的宗法性是传统孝道的理念之一。在古代,父母对于结婚的子女的生育后代问题很关心,且要求儿子生男丁以继承家业。然处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此有和看法呢?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不赞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孝道观。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不同于以前,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所谓“有后没后”的说法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生育后代与传统的孝道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成年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而已,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一点,体验为人父母的感觉和责任,是自我情感的需要和寄托,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源泉。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观与传统孝道观的区别
1.在“善事父母”方面的区别
首先,在养亲方面,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尽赡养义务,主要是阵对父母是物质生活方面,且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要和父母同住以尽孝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认为善事父母,不仅要为父母提高物质生活帮助,更重要的是要给父母精神慰藉,且精神安慰要放在首位。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加之子女不在像过去那样只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故父母和子女不能住在一起。大学生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观已过时,即使将来不和父母同住,也不会影响对父母的赡养和照顾。因为现在交通发达,趁节假日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平时可以多和父母通通电话之类,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敬亲方面,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要对父母盲从、百依百顺,不能以任何理由顶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顺从,不得违背父母的意愿。这种传统孝道观只顾及父母,而不顾及子女的感受,显然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认为敬亲是出于对父母的真爱,是子女自觉的对父母的一种尊敬,在现代仍要对父母礼让,要讲究长幼之分,但是这种尊敬不能以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或压抑人性为代价。
再次,在悦亲方面,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博得父母高兴,不论父母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让父母高兴,子女都得照办,这样才算是对父母尽孝。而当代大学生不赞同这种方式的孝,他们认为让父母高兴不仅仅是以父母为主,而是要以自身为主,通过自己的成就使父母自豪、通过照顾好自己使父母放心等才是让父母最高兴的。通过此类方式取悦父母,不仅能体现父母的价值,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在“传宗接代”方面的区别
传统孝道观追求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了我国社会几千年。然当代大学生却不赞同此观念。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男女都一样,生儿生女无关紧要,生女儿并不代表不孝。生育后代主要是为了表达情感,当然也是为了父母的快乐,但是生育后代已经不是为了唯一的目的——尽孝让父母高兴。大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生育后代首先是自身的意愿,其次才是父母的意愿。
(三)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所体现的新特点
第一,较之传统孝道观,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内涵要丰富、新颖。如在善事父母上,大学生提出,有时间和条件,要带父母出去旅游;在照顾父母上,更加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提出让父母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公务员之家
第二,强调“事生”。大学生不赞同表明上的尽孝之道,认为在父母生前不尽孝,死后却风光大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做子女的,要在父母还健在时多关心父母。
第三,不赞同“子承父业”的思想。“子承父业”被传统孝道列为“善事父母”中“事死”部分,当代大学生不赞同此观念,他们认为人生的目标、事业专业以及生活方式应根据本人的特长和兴趣来决定,而不能由父母来决定。因为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或是自己所擅长的事业时,他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大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可以使父母自豪,就对父母的一种孝。
第四,子女都有尽孝的义务。这主要体现在赡养父母上。大学生普遍认为长子尽孝不可取。因为在现代社会,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作为子女,都有义务赡养父母,对父母尽孝。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传统孝道观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和冲击,仍对现代社会有着较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因处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受传统孝道观的影响,形成了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的孝道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完全抛弃传统孝道观。对与传统孝道观,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发展。
注释:
论语.学而篇第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7.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孝经.台北:大化书局.1952.5523.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732.
刘新玲.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超越——大学生“孝”观念调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 上一篇:乡镇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研究论文
- 下一篇:剖析自主学习下的文本语文学习方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