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探讨论文
时间:2022-12-19 10:18:00
导语:技术学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历史数据、需求结构,得到该专业设置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与社会需求的互动状况,旨在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结构如何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依托,其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需求。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优化本专业设置,使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无疑也是教育技术学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及分布特点
1.本科专业招生数目变化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短短的十几年内,已形成了专科到博士后流动站5个培养层次,形成了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3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
根据1994年的统计,我国共有30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2所为非师范学校。至2000年,开设高校又增加24所,2000年后更是高速度发展,如表1所示。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在筹建、申报之中。
2007年开设学校已达220所,是2000年的4.07倍,其中,师范类院校85所,综合类院校76所,理工类及其他59所。
2.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断地改进,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杨改学教授在2006年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总结如下:
在专业建设初期,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4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培养3种人:教学设计人员、教学软件编制人员和电教课程教师。
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发展提出了新的3种人培养目标,即: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相关部门与行业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
目前又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4个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
那么各类高校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有无个性差异?我们通过选取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大学8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为代表,对比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对比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的培养方向主要有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工程,培养目标大都一致,比较宽泛,主干课程以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为主。而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较有特色,它们分别结合本学校专业特色,增加了很多体育或外语的课程内容。
二、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师、专业技术(教育软件开发与制作等)、教育服务管理等岗位,主要从事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或培训、现代教育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等工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于高、中等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教育技术中心拓展到了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为其提供了许多发展的空间。目前,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地渗透到各类企业,如教育、IT、影视制作等多个部门。
根据穆桂斌和王坤对2006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如图1),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去学校就业。但当前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人员需求有限且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无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同样,在武利成和古忠民对湖北省71家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需求情况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小学和大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15家高校仅需4名毕业生,而34所中小学仅需13名毕业生;仅5家教育类企业就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1人;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14.7%,硕士38.2%,本科生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在学校类单位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在企业中的需求量增加,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逐步趋向高学历。
在就业人数上,各个学校的就业率有相当大的差距。本科生就业较为困难。从高考网上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就可见一斑(见表2)。
那么,社会对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究竟有哪些要求呢?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媒体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是基于管理能力、构造维护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之上的,因其交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与其他专业的人员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见表3)。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计算机知识又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研究兴趣不高,所以对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有眼高手低的毛病,特别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因此,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调整建议
由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及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专业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与外部需求环境相脱节。
学校所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是进行真正意义(不是简单的资源组合)的媒体资源开发人员,主要是在讲台下为教学服务。以教学设计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学校的真正需要,而且仅掌握简单的媒体资源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当前培养的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对学校并不重要。
在企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应用主要是绩效管理,然而,在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中,绩效管理类的课程是以教育学的角度呈现,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公司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与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竞争尚缺乏竞争力。
从事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普遍感到自己的文科功底不强,大多只是做一些摄影、摄像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又有一定的差距,在影视影像的制作上深切感到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培养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能力差等状况。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建议:
1.拓宽就业领域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已经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教育技术学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针对新领域培养学生。企业,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教育技术学进一步开拓的新领地。当前在教育软件行业、企业培训领域,都急需懂得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的培训人才。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很多去了工业、商业、咨询业供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而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毕业生鲜有涉足这些领域者。公务员之家
2.合理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布局,办出各类学校自己的特色
2000年后的几年间,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猛,区域布点不合理,层次性不强,横向已延伸至农、林、医、师、工等各类学校。因此,首先,要从宏观上考虑区域内专业布局的均衡性、形成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其次,要想与众不同,富有竞争力,需找准学校特色,结合其特点形成本学校专业发展优势,如理工类高校由于自身具有理科和工科的性质,它们应采取“应用研究型+技术应用型”的联合培养类型,并取其技术含量高的就业领域来着重培养本科生,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竞争力。
3.改善办学条件
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220所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是,抛开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等“软环境”,其中又有多少所学校真正具备了本专业办学要求的硬环境呢?本专业的开设必须依托相当规模的硬件资源,网络实验室、媒体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课件开发室等配套设施必不可少。没有这些资源,如何保证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特色性?如何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走向企业?因此,办学者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势在必行。同时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有宁缺毋滥的精神,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不再允许继续招生。
4.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个春秋。自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形聚神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成了“万斤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所以,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2]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3]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4]武利成,古忠民.从需求出发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未来的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5
[5]周晓春,涂道伟.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64
[6]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7]孙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核心能力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6
[8]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9]刘永贵.印第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硕士课程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4:64~67
- 上一篇:小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工作方案
- 下一篇:建设文明校园工作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