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危机与学校教育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06 04:54:00

导语:诚信危机与学校教育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诚信危机与学校教育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诚信危机;教育边缘化;综合治理;社会中心

论文摘要:“信”最初是指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先说的诚实话,它发达于古代的政治盟约,并成为人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当今市场经济,人们虽然十分注重“诚信经济”,但“背信弃义”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什么曾经作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现在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呢?政治信仰的动摇、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的冲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经济的鸿沟是直接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因此,解决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本出路除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外,最终还得依靠教育。

“信”最初是指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先说的诚实话,从语言文字上看,“信”古文作人V,从人从言,从人从口,反映“信”体现在言语中。“信”,“诚也”,“诚,信也”,“信”不能离“行”,言行一致,乃可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驯马难追”,“一诺千金”。可见“信”体现了责任和义务,“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源于古代的政治盟约,而非商业活动,如“会”、“盟”、“质”之类行为频繁出现就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故“信”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一种品质。当今社会,商业活动虽然发达却缺乏道德“诚信”:在经济领域,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我国每年的经济合同有40亿份,履约的只有20亿份,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每年因为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在教育领域,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意味着有60万人持有假文凭。在日常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已酿成不少社会问题。在政治领域,“政府信用”大打折扣……为什么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曾经作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观,现在反而成为我们发展的稀缺资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政治信仰的动摇。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不全面,国门打开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一些人便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政治信念随之发生动摇,主张“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虽然东西方文化最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但人们对待文化更趋“理性”思维,人们按照各自的价值判断选择其行为。2)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道德滑坡。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以前耻于言利,“钱财似粪土,仁义值千斤”,现在是要会挣钱,先富起来。间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在接受新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却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丢弃了,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使得“金钱至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腐观念重新抬头。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由于法律的不完善,造成判决后执法难、犯罪活动猖撅与伸张正义困惑。4)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内,东西部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了,多种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少数头脑敏锐的人抓住机遇先富起来,社会财富差距的拉大(20%的富人占存款额的80%),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利益阶层,而处在“低端”的人口基数最大,他们的收人不稳定,而预期的支付又使之捉襟见肘,因而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也就客观存在(仇富心理)。但是,产生诚信危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的失误,因此,治理社会诚信问题,除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外,核心是要从学校教育抓起。

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人是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和载体,人的素质与学校教育是紧密联系的。2001年4月,朱榕基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从法律、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角度向学生提出“学会做人”的问题。

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加工厂”,所有的人将通过学校走向社会。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有14至18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道德水准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要大大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前三个支柱的主要表现形式,四个支柱都与诚信相关。人类进人信息社会和高科技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任何一个个体要单独完成某项任务是困难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这就要求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诚信。美国管理学者对诚信的理解是“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第一,信任者愿意处于一种脆弱地位,这种地位有可能导致被信任者伤害自己。第二,信任者对被信任者抱有正面的期待,认为被信任者不会伤害自己”。那么,人们凭什么相信你呢?知识、才能、品德?司马迁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不期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圣人”,但至少应培养绝大多数的“君子”,不培养“小人”,更不能出现“愚人”。广东省某市检察机关查处了一批执业律师行贿的案件,涉案律师有23人,涉及到省属、市属等18家律师事务所。行贿律师的特点是:年纪轻(30多岁的有19人),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19个,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而且大部分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且是当前律师行业的骨干,对他们而言已不再是进行法律教育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学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才是教给学生知识。

第二,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诚信”既有道德的层面,更有法律的层面。“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假作真时真亦假”等谚语流传甚广,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现代传媒把“世界上的事,说是就不是,说不是就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搞得家喻户晓。官场中的“说得做不得,做得说不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有广泛的市场。社会文化无不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从少年犯罪上升到研究生杀人,说明到了该真正重视法制教育的时候了。我国加入WTO就会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教育市场准人更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社会必然会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对人才的信用素质(规则意识)引起重视。讲不讲规则、守不守信用,对个人而言,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企业而言,信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一个国家而言,关乎国际形象。如今大讲特讲“诚信”,正是因为社会失掉了诚信,不从源头解决诚信危机,一切都是空谈。青年学生对社会负有改革的责任,他们的道德素质决定了社会诚信的程度,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们的教育要注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比如,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一批批贷款进人还贷期,人们预先的隐忧开始凸现出来:如何保证这些贷款学生能按时还贷呢?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兑现自己的承诺,那么,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还会破坏诚信。古人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修身,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法律和纪律是外在的要求和约束,诚信是内在的品质,如何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品质,这就靠教育。

第三,教育思想和观念要创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教育观念的革命势在必行。“小学生谈共产主义,中学生谈集体主义,大学生谈个人主义”,这种从小建立在空洞说教基础上的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协调,很难对学生进行实质的诚信训练和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中的缺陷已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小学生们经常成为表现突出的急先锋,但是,随着升人中学特别是高中,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公德意识教育,道德教育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严重脱节。安徽农业大学团委精心策划的情景道德实验,暴露出当今一些大学生公德意识薄弱的现状:一把明显妨碍通行的大扫帚,在两个小时之内有大约35。名学生经过,但只有11人将这个障碍物扶起;在一年时间内,只有两位同学拾到饭卡主动交公,大部分丢了饭卡的同学在报失之前,电脑上都有被别人或多或少用过的记录;在34位学生购物者中,有15位同学没有退回营业员多找的零钱……教育的缺陷十分明显。如果有了道德意识,达到“慎独”的境界,人就能遵守道德。人的思想往往决定人的行为,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问题,人们了解事物是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的,教育如果重视这一点,加大诚信的教育力度(比如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习惯就成自然,这就是养成教育,我们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公务员之家

第四,教师要以身作则,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教育工作者来体现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高大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而青年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够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比如,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感受,说假话的现象较普遍,教师如果只注重文章的形式(教书),不注重文章的内容(育人),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讲真话,这实际上就是在间接鼓励学生“说假话、大话”,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会“文如其人”。又如上级来学校检查工作,教师组织学生大搞清洁卫生,做表面文章,上级走后又恢复原状,教育工作者本身可能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不仅是在“训练学生做假”,而且是“身体力行”了。因此,凡是与学生打交道的部门,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误导学生,不失信于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第五,在“两课”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善于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学会按规则办事。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过去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今青年学生看上去似乎进人“成年人”阶段,但心理和道德认知水平却很低下,还没有达到与之相应的水平,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发展“不同步”。大学生用硫酸浇黑熊、女研究生被文盲拐骗就很能说明问题,学生长期脱离社会实践,“教育边缘化”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当今“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的时候,我们要加强道德实践教育,重视实践体验,“在做中学”,不断强化诚信道德意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六,重视教育的“积累”和连续性。“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量”的增加就是积累的过程。信用道德的形成不可能一墩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道德之堤”犹如建在“沙坝”上,一不小心就会溃败,当今的腐败现象,从反面说明道德建设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因此,要重视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建设,要把学生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纳人思想教育系统工程中去,明确每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链条”不会断裂。我们常说“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良好的校风、学风也是在师生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诚信”虽然谈不上很高尚,但却是人与人交往、交换、交流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当我们的学生自觉遵守诚信,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社会真正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