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类大学的保障体系建立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1 11:24:00

导语:地方理工类大学的保障体系建立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理工类大学的保障体系建立研究论文

[摘要]理工类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重要力量。因此,这类高校的发展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顺利转型,也会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理工类地方高校的办学特征,构建了理工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为理工类地方高校获得地方认同、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提供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性,保障体系

一、引言

理工类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从坚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研究理工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二、理工类地方高校的办学特征

(一)办学的地城性

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民间投资,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突出地方性,是这类高校办学的显著特征。对理工类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其在服务面向上更具有特定地域的针对性,因而这种地方性特征用“地域性”表述更为确切。因此,“理工类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无不打上了区域经济的烙印,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影响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态势下,理工类地方高校通过充分发挥其智力资源优势,努力拓展服务范围,并利用其科研优势,促进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目前理工类地方高校由于其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等原因,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远远不够,但高校已经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社会,在注重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及相互作用中来谋求发展良机,力求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并为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理工类地方高校主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技术第一线所需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人才为主体,在培养层次上一般以本科为主,或者本、专科兼顾”。在科学研究方面,理工类地方高校不是主攻基础理论研究,而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动技术创新,拓展技术的应用面。在社会服务方面,理工类地方高校则主要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重点。此外,理工类地方高校在招生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也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地域性既是理工类地方高校办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办学的活力之源,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

(二)资源的短缺性

教育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理工类地方高校一般层次低、规模小,非国家重点,所以国家和地方的有限财力不可能向这类高校倾斜,而且还存在无法按时足额拨付其应有的事业经费的情况;同时由于地域的限制,教师数量不足、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的短缺更为显著。因而,一方面地方教育资源本身相对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明显的区位劣势与信息的不完全性,对教育资源的吸纳能力也非常有限,造成教育资源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失,资源的数量性短缺加上质量性缺失,这就是理工类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严峻现实。

(三)发展的弱势性

理工类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结果,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实现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力量。但是,理工类地方高校在我国整个高教系统中大多居于办学层次低、地域偏远的非重点高校,这类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大多属于专科层次或者是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伴随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对“数量”的关注转向对“质量”的关注,同时,由于计划体制下“强制性”就业政策的取消以及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使得家长、学生对高水平“名牌”院校的渴求愈来愈强烈,这意味着这类理工类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学校的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出现下滑的趋势。不仅如此,理工类地方高校一般坐落在远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小城市,地处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工作环境较低差、生活水平不高的边远地区,由于缺乏“名牌”的附着效应,理工类地方高校对高水平师资以及教育投资者都缺乏吸引力,面临着社会偏见严重、公认度低、制度环境不利、投入不足,生存和发展困难等内外交加的发展困境,表现出明显的“弱势”特征。

三、理工类地方高校的保障体系构建

(一)完善相应的政策保障

首先,完善理工类地方高校设置法规,从源头上规范学校定位。我们知道,设置从一开始就对一所学校的类型、水平、服务面向、规模等方面进行定位,虽然这种定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转变,但是作为一种事前预定,在一定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其次,建立分类的评估体系,改变目前单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我国对所有的学校评价都采用的“普通理工类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这是一种一刀切的评估,不仅抹杀了学校之间层次、类别之间的差距,而且助长了一些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盲目攀高,不利于各级各类高校在所在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导致定位不合理。

(二)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地方高校数据信息平台

理工类地方高校首先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然而,目前我国缺乏理工类地方高校数据信息平台,加之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和统计数据的滞后性,给各个理工类地方高校了解全国理工类地方高校情况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把有关各理工类地方高校的数据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并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保持与各理工类地方高校的密切联系,让它们不断报告、核实和更新自己的相关数据,使相关资料实现规范化、数据库化和网络化,以避免数据的重复统计和指标界定口径的不规范,这是一项紧迫的工作,由于这项工作投入大,只能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负责。

(三)发挥特殊专业优势,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交流机制

校企合作加快了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使理工类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同时可以“增加研究机构的横向科研经费,为技术攻关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及时获取新的核心技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iv]。理工类地方高校具有理工类人才、学科和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每年都承担一些相关学科科研项目,提供许多开拓性、超前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所以,理工类地方高校校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合作是发挥企校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贡献率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和科技投入主体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四)寻求地方政府的资金保障,促进软科学研究区域性特色的形成

地方院校能够通过人员培训、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援等直接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形成特色。高校为政府官员进行培训,有助于提高官员执政水平和政府工作效率,使区域社会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和完善区域社会经济基础;为地方政府进行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咨询与研究,参与评估与谋划地方产业形态,论证政府现行与拟议政策的科学性等等,有助于发挥高校软科学研究的优势,在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过程中起到参政议政、咨询服务作用;为政府重大的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与技术测试,有助于发挥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公共基金的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五)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保障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实施质量强校战略,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提高育人质量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在学校扩招、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实现质量的提升。理工类地方高校通过导入ISO9001标准,在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转变理工类地方高校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从“管制”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同时,规范理工类地方高校工作流程,提高理工类地方高校工作效率,并建立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竞争实力。公务员之家

四、结论

理工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从实施主体上来讲是学校自身,但要真正做到合理服务到位,必然涉及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系统、学校自身等不同层面,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些条件需要学校自己提供,有些条件则需要政府、社会提供,还有些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完成的!

【参考文献】

[i]对地方理工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张玉柱张鹏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P22

[ii]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任务与对策李长明王维志潍坊学院学报2005(4),P117

[iii]周长春,高校分类分层标准的探索,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P233

[iv]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地方理工类院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何小陆张和仕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