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阅读课堂构建措施论文

时间:2022-10-18 09:42:00

导语:高效的阅读课堂构建措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效的阅读课堂构建措施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训练目标,还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争做到阅读与理解同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获取知识信息、领悟人文思想的能力,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和教育。因此,我认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实现知识的形成与再生,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本文将通过教学实例阐述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

一、教师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层层深入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还要预设班情,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也为其如此,才能准确制定出教学目标,巧妙的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充分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首先根据小学语文第三阶段阅读训练目标,确定了“了解八十一岁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如何在山上植树造林的?他植树造林有什么意义?”这一阅读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参照课前预习提示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解决问题。初读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预习中勾画重点内容及不懂的句子,圈注重点词语,眉批不懂问题,初读体会与收获,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备课设计了“看课题谈预知,说迷惑”等激励性问题,贯彻了激励性与自主性教学策略,使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能快速得到预设的训练目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训练中,阅读的预习习惯能逐步形成,最终内化为一种阅读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照顾学生差异,注重课堂操作效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还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阅读课,教师都要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习活动,努力使各层面的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伴、与老师互动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评价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我。同时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愿说自己的疑惑,与同伴分享自己收获的快乐,愿用自己的激情朗读、表演。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把宇宙空间的地球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想。学生很快入了情境,他们感慨的说:“地球像妈妈一样。”“地球是人类的家。”“地球在宇宙空间太小了”。听着他们各抒己见,我趁机激发他们说:“现在大家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愿望,让他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地球相关知识,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标记、批注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解决生字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汇报初读收获,介绍学习字理解词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了解到了地球能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源,可人类却不珍惜。”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地球的可爱与美丽。请大家和我一起看具体的描写。”一阵激情朗读之后,很快又有学生补充说:“我体会到作者用比喻拉近了人类与地球的距离,让人觉得地球像母亲一样亲切。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地球很小,我就想不通了,因为地球有七大洲,四大洋,大部分资源可以再生。我们几辈子都用不完,为什么还把它比作扁舟呢?”问题一出,大部分学生没想那么深,他们一阵困惑,我又让学生通读课文,又一遍熟读之后,有的学生就用文中描述的具体数字“地球是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对宇宙来说它的确太小了,所以宇航员也这么认为。请跟我读第二自然段。”这样课堂充满激情,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发挥同伴互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各层面学生充分参与的作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整课堂洋溢着平等、民主、自由的良好气氛。

三、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千篇一律,不仅教法单一,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面对不同文本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整个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觉得对于比较易体会的感性教材内容,应该交给学生自读自悟;对于精彩片段,要进行诵读,品味教学;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教师应该化难为易,当好启发者、领路人。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学生通过初读、细读,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小组合作探究,以导语提示作桥梁,对故事情节有了整体深入的了解,刘老人从65岁开始到81岁,几十年如一日在山中植树,他坚持不懈,不怕吃苦。那种造福于后代的生命意义在茫茫的深山中得到彰显,他的精神与青山永存。学生通过层层深入地读领悟了“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以读为主,整体把握,因势利导,形式多样的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文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要着眼于文章的总体,初步了解阅读材料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和文章的表现形式。要做到鸟瞰全文,揣摩语言,作者情感取向。叶圣陶曾说过:“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以读为主线,把朗诵与默读,整体读与自由读相结合,以初读(了解写了什么,大致理清结构)—细读(理解重点词句)—精读(与作者,文本人物换位体验,揣摩作者情感倾向)—熟读(体会作者情感)—美读(欣赏背诵优美句段)为思路,来体现阅读训练的层次性。教学精读课文,学生初读预习时,鼓励要求他们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搭桥铺路,扫除文字障碍。为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做准备。在读通顺,读准确的情况下,结合个人感悟读出情感。然后谈自己感受,交流自己见解与收获,提出不懂问题,为合作探究提供材料。教学略读课文,仍然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分层面确定目标,提高阅读要求。面对阅读能力低的学生,采用“牵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任务去感知教材。即:带着问题解读文本。感悟文字内涵,教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通过勾画,眉批,交流收获体现阅读效率。面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充足时间让其个性化阅读,分组合作解决阅读问题。尊重学生个人见解与体会。根据学生情况,巧拨精点,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同时让学生鉴赏,参与评价。总之,在读中感悟把读贯穿于课堂始终。

五、注重换位体验,进行激情转换,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除了充分利用预设问题和媒体手段外,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的任务、情节中去,与材料中的任务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了解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作者描写过程中的情意。能与作者与材料中的人物同悲共喜,从而达到情感转化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在精读中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体验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通过读“天哪!连一个清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一段,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作者,梦醒以后,是怎样思念母亲的呢?尽管你努力回忆,能幻想出母亲的什么样的面影呢?对母亲的情感从何而发呢?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远离家乡亲人,留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太少,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怀念更多的是母亲的影子,尽管努力地回想,还是模糊不清,无奈之下,只能尽力回忆,不断回想的感受。同时也为李老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惋惜,也被李老对母亲的尊敬热爱之心所感动。公务员之家

总之,教师就是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同样充满期待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想构建起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除了上文所述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良好的把握教材的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