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教育和身体教育的区别论文
时间:2022-10-16 09:30:00
导语:体质教育和身体教育的区别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质教育论”。主要分析了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结论是:(1)通过对“真义体育”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2)通过对“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有必要关注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3)指出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
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感觉感知
一、研究的缘起
“玩儿”、“放羊”,在过去的几年。已经成了体育教师嘴边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由此还引发了“科学放羊”的大讨论。
再加上“游戏课泛滥”、“要不要运动技术”的争论,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发出了“体育教学倒退了”的感叹,在迷茫中开始怀念曾经的大纲时代,怀念他们认为“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能回到“以增强体质为主”或者“以传授三基为主”的老路上去吗?回到老路上去的话,“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管教不管会,管会不管学”等几十年都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又将如何面对?基于这样的现实。反思我们的体育教学。似乎已经成为必要。
反思什么?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以来,围绕我们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的问题。主要以“体质教育论”(或称。体质教育观“体质教育的思想”,倡导的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与“三基教育论”(或称“三基体育观“运动技能(技术)教育的思想”,倡导的是“以让学生掌握三基为主”)的论争为主线。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或者理念,但相对而言,并未大范围触动体育教学实践。
以“体质教育沦”与“三基教育论”为主线的论争,又可称之为“真义”体育之争。首先使用“真义体育”的是“体质教育论”阵营。“真义”二字,可以说是导致这场论争是一场不可调和之争的导火索。因为,“真义”(本质)只有一个,打出“增强体质”体育的“真义”以后。其他立场的理论必定为捍卫他们主张的。体育“而反击。那么。为何那场论争虽旷日持久,而结局却被后人称之为。不了了之”,尤其是“不了了之”之中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没有解决或没有被充分意识的课题?除了“真义”二字(不可调和)之外,双方争论的本就不是同一个侧面的问题。也是导致“不了了之”的一个主要原肉。而且给后人留下的课题也就是这两个侧面的问题。
具体来说,“体质教育论”是从学习主体应该获得的能力的侧面。把“增强体质”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范同、教学方法体系必然要以能否“增强体质”(主体的能力侧面)为标尺;“三基论”则是从内容(运动技术·运动文化)的侧面。把“运动技能”的提高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则是来自于运动训练领域。可以说,双方的争论更主要停留在了单纯的“能力论”(或称“目的论”)与单纯的“内容论”之间的争论上(两个侧面的问题)。后来,张洪潭先牛提出的“技术健身论”(技术健身教学思想),看似是对前两个论调的超越,即张先生把。运动技术“放在了内容的位置,把”体能“(≠”体质“)放在了目的的位置。但是这种超越。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然值得再考。因为即使要解决问题。也要在同一个层面找到接点之后才有解决的可能。即。要么从学习主体能力获得的角度分析”技能的掌握“与”体质的增强“的关系(能力论·目的论层面)。要么从运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增强体质“的练习内容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运动文化论·内容论)。
当然。最终期待的是内容(运动文化继承与发展)与t=l的·目标(主体能力的发展)兼顾,但在此之前。则有必要对内容论与目的论分别整理。
笔者在以上分析巾,指出了”真义“体育之争过程中未被充分认识到的两个主要课题:”能力沦·目的论“的课题与”运动文化论·内容论“的课题。本文将以”体质教育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能力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方法是:(1)首先,通过对”体质教育论“的来源、含义以及实践层面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体系的整理。以便清晰”体质教育论“的本来面目;(2)其次,分析。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意图是清晰“身体教育”的教育学意义,采用的手法是对“身体”和“教育”分别进行分析;(3)最后,分析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含义及问题。意图是分析“体质教育论”在体育教学实践方面存在哪峰不足。
二、“体质教育论”的本来面目
重新反思“体质教育论”的切入点在哪里,恐怕只有从“体质教育论”本来面目中去寻找。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确认。体质教育论“的来源、含义以及实践层面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体系。而在倡导”体质教育论“的学者当中,最坚决、最彻底的无疑是林笑峰先生(以下称林老)。本文讨论的范围也将限定于林老的。体质教育论”。另外,为了与后面的分析尽可能保持一致。笔者将主要嗣绕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的)教育一、”增强体质“进行整理。”体质教育论“的涵义是。以”增强体质——健身“为本质的”身体教育“-2。其来源:一是,于1917年以”二十八面生“的署名,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的《体育之研究》;二是;1952年6月,中华全吲体育总会成立之际,所作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三是,前苏联的一些相_芙文献。例如。阿什马丽娜的《身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另外,“真义体育“中的”真义“二字,从林老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其来源”,即《体育之研究》的第一段中“??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的“真义”二字。还有。林老构想的“体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等。“,如果进行对照的话。其来源依然口r以追溯到《体育之研究》。那么,林老以这些来源作为基础,他在论证”体质教育论“的过程巾义做了哪些具体方面的努力?
林老为”体质教育论“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对”体育“=”身体教育“=”真义体育“一”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这几个等式构成的概念体系的论证方面。一是。他对。体育”。与“体操”、“身体文化”、“身体娱乐”“竞技~棋牌”等“运动文化娱乐”所做的划分;二是。他指出“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与“运动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体育”(他认为后者不是“真义体育”)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方面:他把前者称为“增强体质的教学过程”。把后者称为。运动教学过程“,而且。前者和后者是。两股道上跑的两趟车”。可以说:(1)他对“体育”与“运动文化娱乐”所作的概念一E的区分。不仅仅让当时的相关人士知道了在一砦部门、行业所使用的名称中的。体育“二字。在概念使用上存在错误。也给”体育“与”竞技、运动文化娱乐“活动划定了范围。更为”体育“获得应有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2)他把体育的”真义“及目的定位为”增强体质(健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并没有更有效遏制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教学竞技化(锦标主义)的理论,而且,当时”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也并未起步,这也许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3)在笔者看来。以。增强体质——健身”作为真义的“体质教育论”,是我围从“主体能力发展(形成)”角度理解体育的雏形。总之,如果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去看“体质教育论”,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极为卓越的理论。
另外。林老所构想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的关键词是“健身运动配方机”。其依据,是他所主张的。体育科学“(有别于。运动科学”或“竞技科学”)……健身运动配方“具体方面。将与后面要论述的”增强体质“部分放在一起。
以上,笔者对“体质教育论”的要点进行了概括。那么。“体质教育论”是不是“过时了”,尤其是。“体质教育论”能不能称之为“真义体育”。笔者将通过对其中两个关键词“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的讨论。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其分别验证。
三、“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问题
为了清晰“体质教育论”中的关键词”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问题。笔者采取的手法是对”身体“和”教育“分别讨论。
其一,。身体教育”的教育学意义在哪里?把“体育”赋予与德育、智育平等(并列)位置。是林老长久以来的追求。林老认为“体育是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过程”。其依据是:“教育“的总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林老这样考虑”体育(身体教育)“的依据是一个”公式“,即”PE=f(a·b·c)“,其中。PE—physicaleducation体育(P:身体,E:教育);f--factor因素;a一被作用项。受教育者。学生;卜作用项,教育者,先生;r工具项。教材”。8……令笔者感到有些缺憾的是,林老并未对这个公式做更加详细的解释。这样一来。很nr能出现两种令林老不满意的理解或误解。第一种:根本就不能理解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含义;第二种:也是笔者的推测,放在体育课的具体场景中去理解时,有学生(a)、有教师(b)、还有运动教材(c)。我们在上体育(PE)课。这样一一对号入座。也能套上这个“公式”,同时还理解了体育(PE)与身体运动(c)的区别(身体运动作为教材被放在了“媒体项”的佗置),除此之外。并不能理解这个公式如何证明他所说的“体育”的教育学意义。笔者解释一下不能理解的理由。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看成是晒数公式的话。a、b、c是自变量。f是函数(‘function’)。PE是因变量。因变量PE的取值。是由3个自变量a、b、C决定。即。如果按函数公式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来理解。只要有学生、老师、运动教材。并且是以运动教材为媒介,教师与学生之问发生了教育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体育(PE)。林老或许不是从甬数公式的角度去说这个公式,因为他很H『能把闪变量PE当作了同定值(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一身体体育)。假如PE已经是同定值。用这个公式就已经不能证明“体育”的教育学意义。
笔者对这个公式再做一些资料方面的补充。林老或许会同意。日本体育哲学研究者佐藤臣彦曾提示过一个类似的公式,但两者对公式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佐藤r9一首先提示了“教育”的函数定义:E=f(a,b,Cp)。其中,E:教育‘educa—tion’,f:雨数‘function’;a:作用相;b:被作用项;C:媒介项(a与b之间的媒体。即教育中的教材);P:目的·目标‘purpose’;I:
条件。进而,佐藤一10]以E---f(a,b,cp)为基础,提示了“体育(身体教育)”的函数定义:PE—f(a‘,b’,C7P‘)。其中,PE:体育;a’作用相;b‘:被作用相;C’:媒介相;P‘:目的·目标;I:条件。对佐藤的“教育”及。体育“的甬数定义进一步解释就是:在佐藤看来”教育“及”体育(身体教育)“属于”关系慨念“,也就是以一定的目的·目标(P或P’)为条件(1),自变量a、b、c(或a‘、b’、c‘)之问发生的关系。当然。他所说的目的·目标必须要加一个限定词——可实现性。笔者最想强调的是。目的·目标虽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师等人为设定的。但肯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教育“及”体育“当然也不是固定值,而是因变量。
如果我们对前一个公式”PE=f(a·b·c)“与后一个公式PE=f(a’。b‘。C''''IP’)进行对照的话。我们会发现:后一个公式。自变量a‘,b’,C‘相对同定时,决定冈变鼍PE取值的是人为设定的目标P7……体质”属于身体,“运动技能”同样属于身体。都满足目标项的要求,因此。“身体教育”不仅仅限定为“体质”方面≠“增强体质“),也应包含”运动技能“方面。甚至还有其它。
或许林老理解的”体质“并非我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体质。而是包含了”运动技能“。我这种推测是因为。林老反对的是指竞技运动的技能(锦标主义),而不是我们日常的走跑跳投攀爬等技能。
其二,林老的”身体教育“中的”身体“是什么含义?我们先看看他所说的一段话。然后再做判断,林老在解释”增强体质“的问题时,开头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身体是物质的,极其复杂??解人体之谜像探测宇宙一样困难。通过这段话,结合他紧接着谈到的”增强体质“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是:他所说的”增强体质“是指提高人的身体的物质方面的质量。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马列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物质“是指:”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而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笔者对这两段话的理解是,“物质”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石头、木头、机器等与人的身体一样,在本源上看成都是物质的。如果笔者的理解成立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仅仅用“人的身体是物质”的这句话,“人的身体”与石头、木头、机器等如何区分?尤其是如何对物质侧面的人实施教育?根据前面引用的列宁的叙述,笔者这样理解教育:只有意识(灵魂、精神)介入。并且感觉感知发挥作用时,教育或教化才能成为可能。林老没有明确说明“人的身体”在意识(灵魂或精神)及感觉知觉方面的性质,的确是一个缺憾?
那么,林老把“身体”理解为。物质“的。其哲学渊源又在哪里?笔者的推测是两方近代认识论。即,如汤浅泰雄所说:。在西方近代的认识论中,认识主观包括两个基本能力——帽性与感性。具体来说,悟性是指借助思考的判断作用。感性是指借助感觉器官的知觉作用。近代认识论把这两个能力仅仅作为认识主观中意识的能力予以理解,身体的应有样式从认识作用中被全部排除在外。”
另外,通过上面对。身体教育“的讨论。也能发现”真义体育“的一些漏洞……真义”到底是什么?除了前述“真义”一词的来源以外。笔者是通过林老对另外一个词汇——。本质“的叙述加以理解。林老是这样叙述本质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漠视了本质就谈不上什么理论和什么实践。区别各自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和实践体育和娱乐竞技的事情。“一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林老的本意是从”本质“上,为”体育“与”运动竞技娱乐“活动划清界限,为普通人群争得健身的宅间……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林老把体育的”真义“(本质)定位为了。增强体质——健身”。因此。笔者前面整理时才说。在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这样的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只不过,如前所述,“体质教育论”是从学习者获得的能力角度去定位,而“体育”则是一个“关系慨念”(稍后的内容要涉及)。这样一来。仅仅从主体的身体能力侧面定位体育的“本质”,而且是排斥“技能”的身体能力,可以说这样的定位非常值得推敲。
仅仅把物质“属性的”增强体质——健身“作为体育的。本质”。感觉知觉被排除在身体之外,其教育学意义极其脆弱。
四、“增强体质”何去何从
以上,笔者对“身体教育”从逻辑上进行了分析,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又将如何对待学生体质的问题?
要清楚体育教学巾如何对待学生体质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体质是如何增强的。增强及维持体质。从其含义上看,当然不是指先天体质。而是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体质。后天的努力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等方方面面。就拿饮食与运动来说,更直接关系到维持与增强体质的似乎是饮食。而运动只是在维持和增强体质方面发挥了辅助性作用。但这种辅助性作用至关重要。老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下地,身子骨儿不行啊“。另外。虽有报道说某某寿星长寿之道是。抽烟、喝酒、不运动”。但该寿星说的。不运动“应该是指不剧烈运动。
不然。让他在床上躺上一年,笔者就不信他还能长寿。这样来看,体质的维持与增强,纯属个人性行为(从饮食中获得的能量的转化与运动都属个人性行为),”体质“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努力的结晶。另外。后面的两个例子要说明的是:依靠自身的感觉感知,可以判断自身的体质状况。
既然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属于个人行为的范畴,判断自身的体质状况可以依靠感觉感知。那么,体育在增强体质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即教师在其中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卧床的经历,病情好转能够下床时。我们刚刚站在地上走路。会感觉到腿脚很飘、很软。这样的感觉告诉当时的你我。”我体质很虚弱,需要走走“。这样的亲身经历对体育教学的启示是: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身的体质的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需要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状况。例如,以长跑为教材的体质课。秒表的使用,与考核、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相比,更应该是帮助学生在不同时点确认自己的体质状况;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教材,促使学生自己通过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体质)状况。
林老的主张是:传授给学生”健身运动配方竹r=1的道理和方法的知识;在实际练习中,强调主要以适度的运动的强度、频度和时间为(剂量)标准;采用”设站循回运动“的方式,以负重、重复、连续、问歇、变换锻炼等为方法;评价上采用的是教师手里记载每个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能力变化的卡片。从他构想。体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方法来看,在这个构想中。林老提到了配方知识,但是他更加追求的是“增强体质”的实效。通过适当的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感觉感知到自身的体质状况。意识到需要通过运动去改善自身体质,这样的课题。林老似乎并未充分意识到。还有,林老提到了。卡片“的使用。但非常可惜的是卡片似乎一直在老师手里,是老师考核的依据,而不是在学生手里,并不是学生确认自己体质水平的依据。
五、小结
本文以”体质教育论“本来面目的梳理为基础。通过对构成。体质教育论”体系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的分析,结论如下。
5.1通过对体育的“真义“之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
5.2通过对“身体教育”中的“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了:
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motorskill’)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更有必要关注从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重新理解。
5.3指出了在体质内容的体育教学中有必要重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的重要性。维持、增强体质的方法的教授与学习。要以此为前提。公务员之家
最后,想补充的是“身体教育”(‘BodyEducation’)的最终确立。需要“身体论”,“身体知”,研究在我国体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即,必须把身体理解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感觉感知的。甚至只有理解为作为精神的身体时,“身体教育”才能成立,只有承认身体(运动)是认识的主体,并且是认识的方法时,“身体教育”才能成立;而最终必须依靠身体(感性)的复权。
参考文献:
[1]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寿荣。倡行真义体育:林笑峰先生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1)。
[3]林笑峰。体育观的辨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89,(2):71.
[4]林笑峰。我对”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认证与探究。体育学刊[J].1996,(2):34—35.
- 上一篇:看孙子兵法实践建设企业文化
- 下一篇:无机化学探究式教育特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