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论文

时间:2022-08-05 03:06:00

导语: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国务院确立的“两个为主”等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方针,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市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接纳外来人员子女的能力接近饱和、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等,这些都增加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难度。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制度建设,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尝试使用“教育券”制度,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省**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随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市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2004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市教育局出台了《**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市中小学入学的条件、程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的责任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为深入了解**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10—12月,我们对市内四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主要经验

通过与学校领导座谈和市内四区教体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调查组了解到,**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2004年春季开始,**市城区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逐步开始免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市就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收费项目、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相同,对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减免有关费用等办法进行资助;二是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高中,报名规定、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经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读学校发给相应的学业、学历证书。

(二)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育局明确要求,在规定的班额内,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于符合入学条件但没有联系到接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保证其入学。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市内四区教体局坚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分配、统一收费。各区都建立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如:四方区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指定17所小学就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沧区、市南区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采取了集中报名、统一调配的办法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按时入学;市北区提出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门槛”入学,保证其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三)各区、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南区**小学、**小学、**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专门确立了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课题,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许多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我们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认识到位、责任感强。正如北京路小学王校长所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区教体局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事情办好,对得起这些孩子。”

(四)教师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较强

与其他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区北京路小学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欠了债,债主到学校跟踪孩子逼债,为了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段时间里轮流值班亲自负责孩子的接送问题。在我们抽样调查的洛阳路第三小学、**第六十二中学等学校都有教师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关爱的典型事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学科(如英语)的问题,各校教师都自发地进行义务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赶班级进度。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教育局2004年制定的《**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颁布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孩子接到**接受义务教育。近年来,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内四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接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特别是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李沧区,现有学校已无法继续满足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相对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长期在**市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关政策。二是在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证明中,存在着虚假证明、花钱买证明的现象。许多学校反映,从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登记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对暂住证的办理疏于管理,不做实地调查。这些问题反映了**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上需要一种公安、社区、学校联动机制,否则会影响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关注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

”身份而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染上了说谎、逃学、偷盗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在一起。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难度。

(四)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较大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他城市就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学生的去向。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三是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

第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制度建设。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社区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门、社区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和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数,这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准确数字,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真实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可将暂住人口登记与外来工学龄子女登记并轨进行,参照流动人口“暂住证”的发放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流动入学证”,以作为其入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定期了解区域内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登记和定期核对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四,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站,向社区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二是发展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其课余生活状况。三是由社区、妇联、民政部门联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特点,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政策宣传,提高学生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帮助特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学业。公务员之家:

第五,尝试使用“教育券”制度,建立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实施“教育券”制度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根据地区间人口出现大规模流动的现状和趋势,政府对其教育财政拨付机制进行调整与完善。如,将国家财政承担的人均义务教育经费制作成“教育券”,分发给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他们流动到哪里就将自己的“教育券”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以持有“教育券”的多少作为国家财政划拨其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依据。二是在国家尚不能统一实行“教育券”制度的情况下,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可先期进行试点,根据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决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均补贴数额,制成“教育代金券”,由政府相关部门(如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或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向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发放,各级各类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代金券”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