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休闲品性定义论文
时间:2022-08-03 08:46:00
导语:教育休闲品性定义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深受“工作概念”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不但可除弊于学校教育现状,亦当是其追求的境界。学校教育休闲品性是以让学生的心理或精神达致自由、愉悦和享受状态为目的,努力使学生在愉悦中实现生命价值、在快乐中获得充实人生,它不但是孕育杰出人才的土壤,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养成应该以对儿童休闲权利的尊重和生本思想为前提,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给学生大量提供自我释放的机会以及让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学校教育;工作概念;休闲品性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了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事例:2007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中日两国小学数学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国的教学内容远多于日本,要求也高于日本,日本的课堂教学过程明显比我国显得宽松。要说明的是,日本与我国同处东亚,同属黄色人种,但日本在多个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特别是在科学领域近年来已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在我国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非常匮乏,诺贝尔奖迄今尚未有零的突破。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一窥两国学校教育的不同,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下有别的秘密恰恰蕴含于其中,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一句精辟的话道出了谜底,那就是“教得越少,学得越多”。这句话切中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时弊,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改变学校教育对“工作概念”的信奉,赋予学校教育以休闲品性。
一、学校教育的“工作概念”及其危害
“工作概念”是指推崇工作至上、排斥休闲的思想观念。从历史发展来看,“工作概念”包含了三个核心观点。一是视劳苦为美德。“工作概念”起源于劳动。在古希腊,一方面人们认为劳动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此受苦受累是罪有应得;但另一方面,人们也通过劳动摆脱了饥饿甚至对他人的依附,因而把劳苦视为一种美德。二是正经的劳动态度。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把一切都弄得一本正经;而文艺复兴后的新教伦理亦崇尚严肃的风格。这些反映在劳动中,就把劳动看作是正经和严肃的事情,而劳动者的典型形象是不苟言笑。三是任务和效率优先。到了工业社会,人被当作机器上的零件,工作是任务取向,即重事不重人,泰勒制激起了效率崇拜,人的活动被精密地计划和安排。在工业社会以后,“工作概念”漫无止境地入侵并主宰着人类生存及活动领域。历史地看,“工作概念”确实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然而它也是导致人的异化的重要因素。在工业社会以后,学校教育亦受到“工作概念”的强烈影响,“近代以来的正规教育体制,不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来看,都是以工作为核心设计的”。
当学校教育秉持“工作概念”时,就会形成“任务和效率取向”的教育原则和“正经严肃”的教育姿态以及“美化劳苦”的教化理念。这些反映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是把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升学任务当作头等大事,追求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更多的内容以及实现高升学率。因为渴望短时间内教授更多的内容,所以有“满堂灌”;因为渴望高升学率,所以只关心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利用升学考试倒计时对学生进行催逼。由于眼中只有教学任务和效率,学生不过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得不到人性化的尊重。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中,学生即使是优等生的自我价值感也普遍偏低,学生对学校严重缺乏归属感。二是教学与管理都非常正经严肃。在教学中,学生被要求老老实实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着,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一本正经;在管理中,管理者过度追求秩序性,对学生常有严苛的控制,教育手段常常一成不变。所以在我国学校里,学生常会因为坐姿不正、说俏皮话、做滑稽动作、在教师说话时插嘴等有违正经严肃的事而受到训斥或处分。正是在这种正经而严肃的教学与管理文化中,教育失去了活泼与灵性,学生变得循规蹈矩。三是美化劳苦,过度提倡学习中的勤奋和苦工夫。教育者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视为圭臬,家长们深信“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种对劳苦的信奉必然招致沉重的学业负担、占用学生的空闲时间和支持学生的“过劳”学习,致使减负不成反增负。在我国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学生一天的时间被学习活动排得满满的,即使有节假日,也会被家教、特长班等活动填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校教育中的“工作概念”是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维护者:因为“工作概念”寻求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寻求可以看得见的效率,寻求一种能直接震慑个体而让其正经和严肃的力量以及寻求让个体像个陀螺一样地转动,这些应试教育恰好都能给予完全的满足。由于“工作概念”在学校教育中潜在的巨大影响力,素质教育在我国亦是举步维艰,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是在用搞应试教育的那套方法搞素质教育,即把素质教育任务化、功利化和劳苦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受“工作概念”主宰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高远的志向,也不会有宽广的胸怀和改革创新精神,这样的学校教育培养普通的劳动者尚可,的确很难培养出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
二、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意蕴
伴随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呈现越来越多休闲的色彩,学校教育亦不例外。
(一)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内涵
休闲是个体心理或精神上的自由、愉悦与享受状态。与工作相比,休闲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一,休闲意味着更多的自由自主。工作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达到要求、完成任务,休闲则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个体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行动”。其二。休闲是自我的一种释放。工作要求于人的仅是工作能力的那部分,易于产生单向度的人;休闲是以自我启发和自我表现为目的,是“自我开放,把自己释放出去,达到忘情的地步”。其三,休闲是一种心理或精神的享受体验。工作者的显著特征是卖力和劳累;而休闲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在活动中始终伴随着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快乐。根据休闲的内涵与特征,学校教育休闲品性指学校教育以让学生的心理或精神达致自由、愉悦和享受状态为目的,努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大量给学生提供自我释放的机会,竭诚让学生在受教育中获得精神享受。其中,给予学生自由自主体现了对学生生命和自由意志的尊重,给学生提供自我释放的机会是对学生善性与潜能的认同,让学生在受教育中得到精神享受是对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期许。就其实质而言,学校教育休闲品性追求学生在愉悦中实现生命价值、在快乐中获得充实人生,它是人本主义思想、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在休闲精神中的融合。
(二)学校教育休闲品性受到的关注
历史地看,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着力提倡集体教育的初衷是使教育成为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使学校成为富于欢乐与吸引力的宇舍。杜威批评传统学校教育过于严肃,认为教育没有比提供适当的设备给孩子创造休闲和娱乐更严肃的责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学生“六大解放”,主张“不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今天凡是教育发达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他们的课程虽然也很严格和困难,但学校都充满着一股轻松的气息。譬如加拿大的学校,学生的集体照往往是一些孩子身着校服随便站在中间,他们的老师自然地围在周围;校长会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像老朋友似的和学生打招呼,和学生亲切地说笑。又如澳大利亚的学校,上课的感觉好像是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做一件事,老师可以坐着,学生可以趴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学得快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自由学习,学得慢的学生总是围在老师的周围,逐个地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育休闲品性对我国学校教育的意义
对我国学校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既可除弊于学校教育的现状,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境界。我国学校教育之弊病实可用“负担重而意义空”来概括,人们曾用减负政策来释放学业负担,用素质教育来弥补意义空缺。但其结果要么是因为减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要么是因为提升意义而增加了学业负担。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直接赋予减负以目的和意义,使减负有坚实的价值支撑;学校教育休闲品性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时间资源与方法载体,使素质教育有了优化的路径。提升学生的教育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更高追求,而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可以帮助我们达致这一境界。第一,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赐予了学生宁静而愉悦的心境。一方面这种心境本身即代表了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它让学生显得自信而从容;另一方面它构成了创造之源,因为“在宁静中的沉思是最好的境界”“学生在愉悦情绪下的创造性水平远高于在难过状态下”。第二,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正是自由自主,既使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机会趋向无限的可能域,也使学生能够自我促进、自我负责,从而拥有独立坚强的自我。第三,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鼓励学生积极地自我释放,正是自我释放帮助学生完成和拓展着生命的空间,从而走向全面的自我实现。它将周围的异己力量推到一边,让学生获得真我;它推动了学生潜能发展,是其创造力进发的源泉。第四,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追求一种能带来精神享受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使学生的精神渴求得到满足,并使学校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学生无须再对学校心怀畏惧,学校已经成为他们心中好的去处,他们将愿意花更多时间呆在学校里,而不是流连于网吧或街头。第五,休闲是“人在破碎的文明中的整合因素”,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给学生的生命留下了回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反思与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进行梳理和整合。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休闲品性不只培养普通的劳动者,它也是杰出人才成长的土壤,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真正把人当作人、把人当作他自己的教育。
三、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养成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发现其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养成受到了下列因素的影响:一是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高,学校与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小,因此学校教育自然比较宽松;二是这些国家极其尊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1989)中规定的儿童休闲权利,“让儿童享有休息和闲暇”;三是这些国家的人本思想浓厚,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不人为地将外力强加在学生身上;四是在这些国家里休闲指数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
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校与学生的升学压力会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休闲持越来越正面的看法,这些将为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养成准备良好的外围条件。不过在短时间内,我国学校教育的升学压力仍然很大,人们也很难认同把休闲指数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但教育发达国家对儿童休闲权利的尊重及其人本思想却对我们有重要启发,它们是我国学校教育休闲品性养成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制度层面,学校应自觉遵守《儿童权利公约》及其国别方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对儿童休闲权利的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随时予以督察,学生亦应树立起休闲权利意识,并学会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休闲权利。在思想层面,学校应坚持生本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不越俎代庖,也不将外力强加在学生身上,帮助学生去过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好的学校生活。就具体措施而言,学校教育休闲品性的养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
个体自由自主的获得可有三条途径:一是获得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二是在工作中找到规律,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三是通过工作管理方式的变革,解除加在个体身上的管制和约束。要增加学生的闲暇时间,降低课程冗余、提高教学效率是其基本策略。为了降低课程冗余,应提高人类经验进入课程的标准,对其进行“组织性的舍弃”,以获得“核心知识”——对个体发展最具奠基作用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发扬“简易直截”的教学风格,即寻求所授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最短距离,以简明流畅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来说,学习规律构成了一个受它控制的“必然王国”。一旦掌握学习规律,其学习就步入“自由王国”,宛若“庖丁解牛”而游刃有余。学习规律的发现既有赖于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教学习方法,还要揭示学习方法所依据的学习规律,也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反思——在成功中提取经验,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以彻底弄清制约自己学习进步的潜在因素。加诸于学生的控制除了学习规律外,还有教学管理。依赖威权与强制的教学管理显然是对学生自由自主的限制。而以参与、对话与协商为特征的教学管理不但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是有效教学管理的基础,还能解除加在学生身上的管制与约束,让学生体会到做自己主人的感觉。
(二)给学生大量提供自我释放的机会
在我国学校里,过强的集体性将学生的自我引向与集体看齐,过强的竞争性将学生的自我引向随对手而动,过强的功利性将学生的自我引向以结果定成败。这些压力导致大多数学生控制甚至是压抑自我。因此,要排除强集体性、竞争性和功利性对学生自我的压力,将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自我释放、自我展示本身。在学生的自我释放仍然不可避免受到集体、他人品评的情况下,应努力改进品评的方式。集体的品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应放宽尺度(如降低标准的下限或采用多元尺度)以及延迟判断(如等待事态或结果的充分显露),以此扩展学生自我释放的规则空间和时间阈。他人的品评亦可能“人言可畏”:将一个人成功的自我释放讥为“出风头”,将他失败的自我释放说成是“出丑”。这时一种“体谅和支持”的文化尤为重要。而“体谅与支持”文化的形成关键在于养成换位思维和同理心。学生的自我释放主要是以任务或活动为载体。游戏、节日、自发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有大量自我释放的机会,将使学校充满魅力。即使是带有工作性质的任务或活动,也应注意连接学生的兴奋点,以激发学生自我展露的欲望;而且任务或活动要有一定挑战性,适当的挑战性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学生自我沉浸的同时也是在“忘情”地自我展露。公务员之家:
(三)让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教育过程必须充满知的乐趣和美的氤氲才能让学生得到精神的享受。知的乐趣既源于知的过程,包括充分展开的好奇心——伴随着神秘兴奋以及出现“啊呀”的顿悟——带来幸福和激动,也源于知的结果——知识或者恰好弥补了心理的缺口,让心理“如饮甘露”;或者为心灵打开窗户,让心灵在更广阔的天地遨游。好奇心的触角一般指向神秘的、未知的或者没有答案的事物,相应的教学形式应当是探究学习和问题教学。“啊呀”的顿悟是对困惑情景的瞬间明白,教学因此应设疑引悱,恰当点拨。进入教学的知识应当基于学生心理缺口而形成的需要,因此知识的选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深切需求。即便如此,知识也不能直接“倾倒”给学生,应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找到“嫁接”点,也应提倡知识的表征教学——将知识以学生可接受的形态传授给学生。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具有感染人、令人愉悦和喜爱的特性。在学校中,美的氤氲既表现为学校环境美的直观悦目,更体现为教学美的暗香流动。学校环境除了追求建筑布局、花木点缀这些自然美外,更要体现方便学生、适于人居的人化美。教学美要以“春风化雨”为理想,追求师生形象美、语言美、教具美、课件板书美、教学情景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美。查有梁先生曾提出五大审美教学模式,分别是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圆融模式、奇异模式和幽默模式,这对教学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美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对学生生命的熏染为底蕴,体现美对生命的孕育和关怀。
- 上一篇:交通安全与急救常识工作汇报
- 下一篇:纪检监察培训工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