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建议论文
时间:2022-07-29 05:53:00
导语: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建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有其特殊性,课程目标就不能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应将“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与其并重,也应重视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从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就能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交往,能更好地将团结和谐理念融入公共体育课中。
一、选题依据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民族地区的地域环境也很复杂,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学生的体质都有影响,如青藏高原的学生和其他地区的学生的体质就不一样。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熟练地应用少数民族语言,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就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在教学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事实是,当他们来到高校后,基本上受正规的统一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思想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民族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七号文件,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出台后,阳光体育强势进校园。在这一大背景下,对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民族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的使命,为体育教学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关注民族关系等问题。民族院校教师把民族政策融入教学活动中,更能体现出老师的政治水平。本文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民族院校体育教师队伍、民族院校学生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公共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来树立学生的大中华民族观,提高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师121人,学生1323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大量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充分了解现阶段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现状与动态。
2.2.2数理统计法
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原始数据进行再次优化筛选,得出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代表性指标。
2.2.3调查法
2.2.3.1专家调查法设计一份“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专家调查问卷,请12名从事体育教学多年、有经验的专?
2.2.3.2问卷调查法就“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设计两类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采用定点分层次随机抽样法,综合考虑地域因素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共分2个层次:
1)向13所民族院校体育教师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90。8%。
2)向13所民族院校学生(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23份,回收率为88。2%。
2.3研究思路
1)通过对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通过对民族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工作能力等,并针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去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的效果。
3)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并针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得出与体育的教育功能相关的因素。
三、目前民族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3.1.1公共体育课课程目标的调查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基础和部分学有特长、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情况,在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考虑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将公共体育课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有55。9%的教师贯彻(ae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只有5。5%的体育教师以“社会适应目标”,3。696的体育教师以“心理健康目标”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对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目标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民族院校的独特性,没有意识到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表1)。
3.1.2公共体育课组织模式现状
本文将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模式分为:分段式、综合型、俱乐部式。分段式:每学期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一般一二年级为必修课,三四年级为选修课。综合式:将体育课、健康教育、体育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统一到体育教育中。俱乐部式: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种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优越性。分段式教学简单易行,整齐划一,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综合式统筹兼顾,可以作为一种向俱乐部过渡的中间形式,但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俱乐部制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受场馆器材、师资力量的影响很大。俱乐部制应该是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多形式体育教学俱乐部以功能为导向,将学生的需要与俱乐部的设置统一起来,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为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俱乐部选择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利于吸引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多种体育活动,这为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交往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从而避免出现少数民族学生接触面窄,只限于本班级或者自己民族的局面,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为各民族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奠定基础。但在所调查的12所民族院校中,有91。6%的高校是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8。4%的学校采用的是综合式,没有学校完全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如表2)。
3.1.3公共体育课课程现状
3.1.3.1教材由于各民族院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同,因此所使用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材。根据对13所民族院校109名教师调查的结果可知:大多数教师以教育部统颁教材为主要教材,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自编教材也占一部分的比例。
3.1.3.2民族院校公共体育项目的选择民族院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都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本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各项目受欢迎程度进行了调查。综合来说,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依次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足球、游泳、武术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主要由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健美操等这些“洋体育”唱主角,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舞龙舞狮等)的开展程度不够,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本文认为在民族院校,民族体育应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应是“体育”中的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千百年来在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是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弘扬民族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民族节日里,都要举行民族体育表演和竞赛,如藏族的“望果节”、“若木纽”,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等都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节日的重要内容,被看作是民族兴旺、幸福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民族院校根据备少数民族人数的比例,广泛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可以加强民族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各民族学生一同在课堂上分享民族体育的魅力,接受技术的传授,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产生一种奋进向上、团结一致的局面。
另外,直接影响民族传统体育课开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师资力量、水平优劣。
3.1.3.3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本文将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分为:按班教学、男女分班教学、兴趣分班教学、俱乐部制。如表5所示,有7所院校采用了“兴趣分班教学”,占61。5%;“俱乐部”占0%。由于“俱乐部”对学校场馆设旌、师资力量等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多数院校采用了“兴趣分班教学”逐步向俱乐部教学过渡,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趟势,因为“俱乐部”常以教学、辅导、小型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把运动场变成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现体育风貌的活动场所,促进了学生互相交往,增进了友谊,推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
3.2民族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3.2.1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内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解。由于民族院校与其他院校差异性的存在,我们对13所民族院校109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以“促进身体健康,培养终身体育观”为教学理念。虽然这种教学理念与全国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理念相符合,但是它忽略了民族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以及民族院校所在地区的特点。众所周知,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教育思想、劳动技能的影响,因此他们中间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注重知识学习,交际能力较弱。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特色,建立一种与民族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在发展体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有效促进身心的健康,而且还可影响到人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空间的拓展,促进民族院校中备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3.2.2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组成情况
若要在民族院校广泛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并使其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就必须对体育教师的组成情况进行调整。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只有从小受当地体育文化的熏陶,才能对当地的民族体育活动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我们对13所民族院校老师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17。4%的体育教师为少数民族。
3.2.3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
据调查,大多数体育教师完全能胜任本职教学工作,但离民族院校体育改革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表8所示: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寓思想教育工作于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凝聚功能”,他们认为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身体、技能方面的发展。
3。3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与体育教育功能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结果。据学生调查问卷中的第二部分,进行评价计分,对l4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如表8。表8中第一栏为可能的因子编号。第二至第四栏分别为相关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从中可见大于1的特征值有4个,对应的累计贡献率为80。680%。而下面的因子特征值太小,再多取几个因子效果也不大,所以我们取4个因子。最后三栏分别为4个旋转因子的载荷平方和(即方差贡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从表中可见,旋转后由于因子变了,所以因子的贡献率也变了,但4个因子总的累计贡献率不变。
经过主成分统汁后,各因子的含义不是很清楚,也就是各个变量在因子中的系数差别不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矩阵。由各因子的高载荷指标特征分析可知,第一个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健康身心的特性,因此本研究将此命名为健康身心因子;第二个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终身体育,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终身体育因子;第三个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体育精神,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体育精神因子;第四个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体育娱乐,因此将其命名为体育娱乐因子。公务员之家:
四、结论
4.1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1)目前民族院校大多数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但是忽略了民族院校的独特性,也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比较偏僻的地区,其受教育水平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但具备完备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康的身心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应将“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与其并重,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从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现阶段各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组织模式呈现多种形式并存的现状,但仍以“分段式”为主,即:每个学期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这种组织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果,民族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组织模式应向“俱乐部”逐步过渡,这样才能结合民族学院的特点,有利于吸引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多种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交往,更好地将团结和谐理念融入公共体育课中。
4.2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现状
1)目前大多数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采用部颁教材、省颁教材,只有少数院校采用自编教材,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各民族院校没有广泛开展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对这方面还不够重视。
2)据调查所知,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仍以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大众体育为主。而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受重视程度不够。本文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院校应被广泛开展,从而加强民族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产生一种奋进向上、团结一致的局面。
3)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民族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为了让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需由“兴趣分班”逐步向“俱乐部”过渡,扩大学生的自由度,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教学组织体系,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交往,与同学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4.3民族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目前民族院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全国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理念相符合,以“促进身体健康,培养终身体育观”为教学理念,但应充分考虑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特色,发展体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当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太小,应当引进更多少数民族人才,这样才能更好、更为广泛地开展各项民族体育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民族院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应寓思想教育工作于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凝聚功能。
4)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与参加公共体育课动因的相关因素分别为:健康身心、终生体育、体育精神、体育娱乐。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这些因素是思考的重点。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也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
- 上一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 下一篇:争做五型干部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