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政策激励作用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26 03:56:00

导语:教师教育政策激励作用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教育政策激励作用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政策利益最大化激励政策

[论文摘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最符合人的本质。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教师教

育政策保障教师直接受益和主动发展。在非直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教师教育政策之下,教师处于间接受益和被动发展地位。确定直接受益主体、分析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保障直接受益主体利益度的获得,能够制定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的素质和职业表现与教师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师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物的行动准则。”[I]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政策的行动准则指导下,实现政府的教育目的。教师个人的行为有何特点,教师教育政策将对教师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制定能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也相应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对就二战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政策情况展开研究,并分析其政策对教师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以求得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应然之路。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会科学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包含对人们行为的假定。但是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对人的假定是最深刻的,因为经济学关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人最真实的一面。在给定的条件下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效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几乎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共同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表现为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工人在工资问题上则与资本家进行阶级斗争。在古典经济学中。表现为斯密的“经济人”范畴。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构成了一切理论分析与其结论的基本前提和论证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中。没有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便不能说明投资波动、需求决定和经济循环等关键的问题。用新古典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更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其基本假设。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模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因为人们为了追逐在现有制度中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盈利性;2)自发性;3)渐进性。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充分说明,人们总是会被盈利或者说更大的利益激励,自发自觉地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利益极大地激励了个体。

二、二战后中国与日本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

表1和表2所列出的分别是中日两国在二战后所制定的、对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影响力的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明两个国家在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上的政策主线。

通过对这一系列政策的内容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政策主线是:以体制为重心,关注办学方向、学制建设、教学计划以及领导管理等问题:日本的教师教育政策主线是:以教师为重心.关注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教师素质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等问题。

以政策制定主线为焦点对两个国家的教师教

育政策展开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线背后的理念是: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背景下,教师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执行制度,带有控制教师发展的目的性。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中处于受控制客体地位。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处于间接受益地位,这种教师教育政策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1)间接式受益;2)被动性发展。而日本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线背后的理念是:教师是发展的主体,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理当成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发点。教师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处于直接受益的地位。这种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1)直接式受益;2)主动性发展。

三、追求利益最大化与两种教师教育政策类型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追求利益最大化与这两种教师教育政策类型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最本质的一面。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教育政策最终的目的无疑是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最大潜能。按照上一部分所做的分析,以直接相关主体为重心点,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制定政策促进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符合人的行为本质。在符合人本质需求的条件背景下。教师个体受到最有效的激励,教师不断自发自觉地逐步提高和发展自己。这种教师教育政策的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最大可能性地激励了教师个体。而以体制为重心的政策。通过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制的发展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外在约束力,通过体制的不断发展来带动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被固定在体制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和改善条件。这种政策对激励教师的有效性方面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冲突等。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可能,这种政策的强制运作。很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这些政策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就很难有效实施。

在以上的两个表格中。日本的这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自始至终围绕教师最直接的利益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相关因素展开。最直接的利益的体现,不仅有物质上的.还有非物质层面上的。教师在社会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毫无疑问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个人价值自豪感。教师教育政策保障了教师利益的获得,也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持久的吸引力。日本在20世纪6O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他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渐渐降低。但是,1974年,日本政府《人才特保法》的制定,给予义务教育各学校教师特别优厚的待遇。以确保优秀人才从事教职。“其结果,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出现了志愿报考师资培养教育学部的比例达到最高的盛况.参加由都道府县举行教师任用考试的报考者剧增,其竞争率也达到战后的最高峰。”这项政策的颁布有效地激励了个体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也成了一个体系,并且颁布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政策。不否认这些政策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教师在这样的政策体系下。始终不是居于这些政策的主体地位。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不能直接实现教师个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和实现。不能直接体现教师的物质受益和非物质因素的受益。既然不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明对人的行为假设不贴近人的最真本质。而不符合人最真本质的政策,很难最大效力地实现激励的作用。日本教师和中国教师在社会形象、地位、待遇、敬业精神及专业化程度上的所体现出来的差别。是不是和这两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密切的联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四、实现教师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教师教育激励政策

有效的激励政策更能促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如何实现教师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从对于人的行为假设中,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无疑为我们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思考的路径。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对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可参考的思维视角。

(一)确定直接受益主体

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要探讨,如影响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制定的步骤,每一步骤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采用何种政策制定模式等。但是,在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谁是这个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明确了直接受益主体.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步骤的制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政策的制定模式才有明确的思想指向。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不会偏离政策本身的目的。

(二)分析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

确定了直接受益主体,接下来要更深入思考明确到底是哪些相关因素对主体的受益起作用。对于教师,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什么是最能有效激励他们的因素?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最需要什么?厘清了这些问题.所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紧密围绕直接受益主体的利益.也就自然能有效激励主体。在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有效的激励因素自然能保障优秀教师人才的来源.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一系列环节的发展将引导教师教育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公务员之家:

(三)直接受益主体利益度的获得

确定了直接受益主体.分析了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之后,接下来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障直接受益主体利益度的获得?这一阶段的研究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这个阶段真正体现政策的指导性和目的性。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教师的职前培养、任用和职后进修是一个连续性一体化的工程。制定的政策也应该是前后相连接。系统化.持续不断的一个动态过程。对于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社会地位的定位或者全新形象的构建。也应该是一个系统。

政策的制定有自己的目的,政策的实施也要考虑实际效果。尊重人的行为本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政策的激励性作用。才能吸引社会优秀人才从事教职,稳定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令人满意的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