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法”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23 06:09:00

导语:“针灸法”语文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针灸法”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针灸法高中语文

祖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中,有一项宝贵的遗产———针灸。几枚小小的银针,一两个燃炙的艾头,运用提、揉、捻等手法刺入(艾头是贴近)相应的穴位,竟能去麻除痹,活血通络,功效确是神奇无比。由此我受到启发:高中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及其处于特殊的心理时期,课堂上极少有愿意主动发言,协同老师解答疑难的;有些同学的知识水平偏低,自主学习、迁移学习的能力也不够强,习惯于听老师在课堂上传授,自己只管记笔记,以至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如何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为百家争鸣的局面?我想,不妨尝试一下把“针灸”的原理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一、针灸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的处理,二是对学生的把握。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的处理,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因为现行教材的学习篇目,多是千锤百炼的传世佳作,为学生提供了许多鉴赏学习的角度;且历来研究者众多,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再就是这些篇目均按学生能力训练发展需要的梯度编排,每一阶段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到各单元各篇目中,目标仍然是明确具体的,更有教学重点难点的提示。因此教材中的“穴位”是不难得到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穴位”都于具体教学有益,这就需要老师斟酌损益,颇费心思地做一番“取舍”的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预想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为之凝滞的若干个点,作为入针的穴位,或启发点拨,或创设情境,或补充相关的研究资料,或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予以讨论解决。切忌有挂万漏一的心理,恨不得每篇课文都扎得全是针眼才好。倘若真是如此,别说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恐怕学生也会因消化不良而厌食、拒食,对语文课敬而远之。因此,我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每篇课文只注意抓好三两个穴位,以期学生在研究讨论之后,真正有茅塞顿开的喜悦,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愚溪诗序》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怎么样去读懂文字,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能力,这一块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但怎么去鉴赏,鉴赏什么,古代散文的鉴赏与现当代作品的鉴赏是否是一回事,能否适用同一方法?学生则普遍感到有些茫然。于是我引导学生把目光盯在文章议论、叙事、写论文格式景三者的有机结合上,重点鉴赏文章“托物兴辞,寓意深远”的特点,围绕这一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讨论它的叙议结合和写景抒情,思考回答若干问题:1.全文共用多少个“愚”字?共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其中主要景物有哪些“愚”的特征?2.作者用了大量的贬词贬语,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3.作者为何正话反说?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要的问题研究讨论透彻了,关键的穴位活络了,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还怕学生解决不了吗?

二、教材是提供学生解读、研究的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无生命的(好比一条鱼),也是有生命的(好比一塘鱼),全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区别只不过在于自觉与不自觉,所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教师的包办代替,是将“鱼”切碎了喂给学生,这种做法已被众多教育者所摒弃,而代之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新法。“针灸”法引入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目的便是要努力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动机、兴趣,引发问题,形成“我要学”“我乐学”的求知心理状态,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他们自捕“塘中鱼”的热情。相对于针灸教材,学生方面的工作确实要复杂得多。教师需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生活积累以及兴趣、爱好、特长乃至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做到相当了解,于教学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才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且教学中不能一味迁就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自发的兴趣,而应积极培养。依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最近期内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要“创造”最近发展区。依我个人理解,这就是说:只有既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学习的要求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响应的努力,促进其不断发展。落实到具体篇目的教学,在哪儿入针,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被激发,教师便得下足功夫,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针千人。例如概括《灯》中“灯”的象征义,引导学生回顾《白杨礼赞》中“白杨”的象征义,《海燕》的象征义,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散文象征手法的认识;理解《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自己创设一种情境,回想这样一个夜晚:任意的夜晚,有月或无月,桌上一杯热气氤氲的茶或咖啡,一盏孤灯,你会想些什么?是不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抑或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如此,则“漫”的内涵不言自明。《边城》中“翠翠”的那份朦胧的感情,祖孙间的亲情如何去体会?同学们正处于十五六的花季,在爷爷、奶奶的呵护关爱中长大,于生活点滴中不难体会到这份真情。“针灸”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两个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