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23 06:02:00
导语: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中的第一课时就是凤头,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现在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厚重重,实在有料,因而大凡公开课,第二课时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殊不知这就忽视了第一课时的精彩亮丽: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只要教师在文题、文意、文情上下功夫,第一课时也可以绽放精彩。
一、抓文题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有的点明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文章的线索……抓住文题,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针对文题提出问题,针对文题探讨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从“盗”字入手,引起学生价值冲突。在出示课题后,提出问题:从这个“盗”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对盗字都有一定的理解,发言十分踊跃,有学生说盗是强盗的行为,有学生说盗是偷窃,还有学生说盗是一种犯法的行为……让学生尽情讲述完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回答,马上问道:“盗火就是偷火,这么说,普罗米修斯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神了?”学生马上回答:“不是。”此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那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由此引导学生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把学生的兴致提到了最高点,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学习的境界中,课堂教学到此可谓“水到渠成”。抓文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渐入文境的过程,教师揭疑、学生质疑,由此在教师有效引领和学生主动思考的不断转换中,实现了究其内涵的初步体验。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抓文题,究内涵,引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解文意
文意,即文章的内容。要深入学习课文就要对课文有所了解,入选教材的课文都简单明了,一般都能让学生在初读时找到中心句,在研读中心句的过程中有效梳理文章的脉络,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就找到了文章总的中心句:小镇的早晨多美呀!我就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再一次品读感知,接着我就质疑:“小镇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另外三个分中心句,我又很快将论文格式这三个中心句写在了黑板上,并顺势问道:“课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异口同声:“总分。”我又接着问:“根据中心句,你有问题要问吗?”于是课堂又一次热闹起来了,有学生问那是一个怎样的小镇;小镇的早晨如何恬静,紧张,热闹;小镇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接着我就指定几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文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再也不是盲目听读课文,而是思考着听课文,学生有事可干了。找中心句,一点提示,突破全文。虽然方法比较古板,但是学生乐意去寻,他们学得轻松。在如此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研读课文,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感受到了自主发现的乐趣,梳理脉络、理解内容自然势如破竹。解得文意,就能随时入其意境。
三、诵文情
所谓文情,就是文章的情感。通过不断的诵读,使读者与作者情感交融。“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一种间接的对话,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古人也提倡“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的确,第一课时教学就要“读”,是要学生读出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依靠通读理解文章的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虚心涵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于永正老师在教《翠鸟》一课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节)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诵读能令文本与读者更贴近,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在初读课文时就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诵文情,不过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罢了。又如于永正老师的另一课,他是这么指导学生初读的。师:“这篇课文我读了六七遍才读通、读顺,你们需要几遍,能跟我比赛?”生:“一遍。”师:“这样吧,你们先读三遍。”(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读了三遍)师:“我不跟你们比,你们只读了三遍,比不过会说我读得比你们多,不公平。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于是学生又读了两遍)这样一来,学生光读就读了很多遍,读了好长时间,师生再比赛。就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感悟,在对师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就能把论文格式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总之,抓文题,解文意,诵文情,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句,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语文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矛盾处戛然而止,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只要教师能够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没有教师的“深入”,哪有学生的“浅出”呢?当教师能钻进教材,挖掘教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秀组织者和引领者时,课堂也一定能闪耀着亮点,绽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课时,也必能如花儿般绚丽多彩!
- 上一篇:从对话理念看语文教学论文
- 下一篇:语文言语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