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2-07-15 05:36:00

导语:文化语境与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的关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语境与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文化语境指称意义蕴涵意义翻译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对原文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必须予以重视,否则对原文本的理解就可能陷入误区,进而导致译入语对原文本的表现不当。文章在结合文化语境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不同和空缺的语义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以期对英汉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称之为文化语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转换。因此,任何人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都必须首先考查文化语境的差异,离开文化语境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下面,笔者将紧扣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分析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不同和空缺的语义对应关系,并结合实例提出在翻译中相应的参考策略。

一、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不同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不同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词汇的联想意义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有时还会蒙上一层迷信色彩,这就必然产生汉英词义的指称意义相符,而蕴涵意义各异。如“东风”在汉语里有“温暖的,暖洋洋的,革命的,进步的”等蕴涵意义,而英语与之指称意义一致的“eastwind”的蕴涵意义却是“冷的,凉的,凄凉的,反动的,倒退的”。中国人听到“肥肉”就会联想到“美差”、“好东西”,到嘴的“肥肉”要是吃不上可就遗憾得要命,而美国人听到fatmeat会觉得那是“毫无价值、该扔掉的东西”。翻译中如果发现源语中某一词汇对应的译入语中具备相同指称意义的词汇并不具备源语文化语境中的蕴涵意义时,当然不能照方抓药,只对字面意思死译,而要更多的考虑其蕴涵意义,扩大选词范围。例如:汉语成语“布衣蔬食”表示“节简朴素”,因为“布衣”和“蔬菜”在汉文化里是档次比较低的生活条件,而西方人普遍认为蔬果是营养健康食品,棉麻是时尚而健康的不料,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肉和化纤制品,如果望文生义,把这个成语译成wearclothesofcottonandeatvegetables,肯定会导致西方读者的误解,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怎么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在充分考虑汉文化这一独特文化语境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布衣蔬食”的实质,翻译为wearcoarseclothesandeatsimplefood才能避免英语文化语境的读者对其蕴涵意义的误解。我们再来看看几个英语俗语的译例:hand2writingonthewall不祥之兆(不是“大字报”);makeone’shairstandonend令人毛骨悚然———恐惧(不是“令人发指———气愤”);thinkagreatdealofoneself高看或看重自己(不是“为自己想得很多”);pullone’sleg开玩笑(不是“拉后腿”)。每组译例对应的汉英词组的指称意义应该大同小异,而其蕴涵意义却差之千里。可见,不考虑各自文化语境的译文势必曲解原文本来的蕴涵意义。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力得益于词语丰富的蕴涵意义,而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相同词语各具特色的蕴涵意义。译者不应满足于对原文指称意义的传达,而应在深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蕴涵意义,真正做到达意传神。

二、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空缺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普通的词汇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即只具备指称意义,不产生任何联想,造成指称意义相同而蕴涵意义空缺的词义对应关系。汉语有些词语所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松、梅、竹在汉文化中人称“岁寒三友”,人们赞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风雪的品格,然而,指称意义一致的英语词汇pinetrees、plumblossoms和bamboo在英美人的思维里却无法产生相同的联想,它们不具备松、梅、竹在汉文化里的蕴涵意义。又如:在汉文化语境中,乌龟(turtle)除了象征“长寿”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考虑到汉英词汇里存在不少指称意义不一致,而蕴涵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不妨选择即使指称意义不同但能充分对应源语蕴涵意义的词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英语中有goat喻指“色鬼”,用chicken比喻“胆小”,汉语中的“山羊”、“小鸡”虽无此义,却有“狼”(wolf)、“鼠”(mouse)与之对应。同样,中国人说“拦路虎”,英美人说alionintheway;中国人说“害群之马”,英美人讲ablacksheep;中国人说一个人“圆滑得像泥鳅”,英美人则说slipperyasaneel。此外,在汉语文化语境里,由谐音而产生的蕴涵意义往往在英语里无法得到对应。如:“鱼”谐音“余”、“八”谐音“发”、“四”谐音“死”、“九”谐音“久”、“梨”谐音“离”、“鸡”谐音“妓”,而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eight、four、nine、pear、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同样的联想。因为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的概率低,要翻译时同样通过谐音获得同样蕴涵意义很难做到。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往往给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可采用意译法或直译与加注结合的方法。例如:如果把“在中国,新婚夫妇是不会把梨分开,一人吃一半的,谁想刚结婚就离婚呢?”一句翻译成“InChina,nonewlyOmarriedcouplewillcutapearsothateachcaneatonepart.Whowanttodivorcesoonafterthewedding?”一定会让英语读者费解,难道“分梨”就能导致“离婚”吗?所以,在译文后加注“TheChinesewordswhichmean‘pear’and‘divorce’havethesamepro2nunciation.”不失为一种较合适的处理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很多表达,尤其是成语和典故的民族特色很难在译文中得以完全再现,译者必须有所舍弃,在不影响指称意义传达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策略以确保主要信息的传递。

三、结语

翻译不仅是认识和欣赏,还包括相互的以新的方式重新阐释。即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诠释与理解。因此译者绝不可望文生义,拿来就译,而必须从熟悉语言的文化语境入手,洞察两种文化的异同,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原文,完美的表达原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其生命才能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得以拓展,延续。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华先发,邵毅.新编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许钧.试论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5O21.

[4]丁占罡.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J].外语学习,2000(11):54O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