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02 10:25:00

导语: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树立发展和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大学语文教育目标;构建新型的情境;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载体,存在着某种文化、情境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活动型教学模式、批判型学习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文化主体互动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彻底摒弃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式教学。必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实施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导的多向互动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孕育创新思维的诸多品质,在创新教育中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内化为各个学科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重教师知识的传承和分析性操作,轻学生文学的感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学习模式迫在眉睫。

一、树立发展和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大学语文教育目标

未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和意志;二是作为创新能力之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三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和创新技能,包括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根据人类心理、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目标放在“好奇心、求知欲、自由思考和认识的独立性等源初性创造个性品质上;中等教育阶段则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而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富于激情,思维活跃,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重点,并努力使创新精神内化成为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

汉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融形象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特殊功能。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根本任务,而忽视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说话等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以致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创新精神和能力不高的现象极为严重。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虽有所改观。但因种种原因尚未形成历史性的超越。要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根据现代人才质量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渐次性规律,在前期中学教育基础上.将认知与鉴赏,分析与研究,写作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整体把握,系统思考;形象直觉,逻辑思辩:逆向思维,横向拓展;类比联想,交叉渗透;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思维方法;养成广阔、深刻、灵活、新异、独立的良好创新品质和精神,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然,一切创造都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没有以往合理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思维能力也无从发展,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语文教育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语文为载体。使学生在文本的具体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并使创新能力培养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新型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载体,存在着某种文化。学生总是以某种特定形式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存储信息,长期浸染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仅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积极探寻、思考及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实施语文教育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创造为切人点,以思维启发和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创造一种“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通过营造新颖和谐,自由灵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想解放,主动参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运作,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保证教学始终处于开放互动的心理审美场,使学生始终作为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独立思考,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大胆质疑,自由联想和想象,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横向拓展、类比联想、辨证思维,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与超越的目的。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重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关系,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发挥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发的功能,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归的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教学和学习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阅读、写作及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1.情境型教学模式:即借助于形象化课件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富于变幻的课堂环境,使教学鲜活而有节奏感。语文是由语言构筑的一种形象艺术,其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个体的适应和参与,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生动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韵味和蕴含其中的深致意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形象感人的描述和深刻恩性问题的启发形成富有情味的问题情境,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激发其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内涵。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如学习《春江花月夜》,配以同名古筝名曲及月色下的江南水乡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以刺激和唤起其情感的共鸣,在情景交融中把握作家的内在情绪。

2.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调查与实践、分析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其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学习是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的一种改革。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问,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和思考,认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发现异义,提出问题,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并将所学应用于问题解决、决策及其它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如王蒙的春之声中蒙太奇手法运用的作用;舒婷的《致橡树》中木棉树沉重地叹息的寓意;《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等问题,让学生熟读作品后提出自已的见解,进行讨论,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分析总结。同时,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狭小课堂的局限,将教学视角积极向外和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单元主题研究或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生活的适切性,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具有多元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过程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论语七则》和《秋水》后,分别就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撰写相关专题论文,使学生对儒道思想及影响形成较完整系统和辩证的认识。

3.活动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项目,发挥学生耳、口、目、心、脑、手等各种器官功能,挖掘其听说读写、观察、思考与操作等各方面智慧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应用已学的知识从既有经验中发现答案,解决问题,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发展和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对未知世界强烈兴趣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理性思维、情感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充分词动学生主体性,加大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已成必然之势。因此大学语文应突破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型教学模式,重视与实践结合,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表现性、活动性教学。如学习《李将军列传》和《长恨歌》之前,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复述,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围绕人物命运遭际的变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刻划人物的艺术方法。此外还可组织排演课本剧、诗词吟诵、讨论或专题辩论,通过自编自演,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提高学生的思维、写作及语言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创办各类文学社团和沙龙,开展演讲、办报刊、采风,举行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1-界的交往和创新能力。

4.批判型学习模式:即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独立思考,将其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新问题之中,鼓励和诱导学生敢于对阅读对象及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作主观审视,大胆怀疑,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形成较强的批判思维品质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与创新心理相容的氛围,激发学生独辟蹊径的思维兴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恩,与作者精神对话,在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想碰撞和个人经验重组中,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形成自已独特的、开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探求和选择的分析评判能力,创造高层次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可充分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多向恩索;可对已知事物,变换角度再作审视;可挖掘作品中的空白和多义性,刺激批判思维;更可对书本知识和教师授课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或假设推理,得出一家之言。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与争鸣,或者运用评析、批注、写笔记、札记等形式,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恩辩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目的。

5.合作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进行的合作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各动态因素问的合作性互动,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及其情感性、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增强学生问及其与社会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实施合作性学习策略应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使学生针对特定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辅导课(时短、量大、针对性强)、全班性研讨会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交流和争鸣,互教互学,达到激发其认知及自我认知潜能,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习《上山采靡芜》之前,先介绍戏剧的特点及戏剧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讨论、设置剧情,并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特长分工,创作和表演剧本,在各组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指出改编和表演的问题和不足,在讨论中进一步深人理解作品,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题内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性学习具有更广阔的交流背景。教与学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向互动中实现的。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与适应性,鼓励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进行反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为其步人社会,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