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关系
时间:2022-03-15 08:19:00
导语: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建筑文化的含义
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建筑的物质产品。因此,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人们从事建造活动的原理、蓝图、计划、程序、方法、设备等;二是建筑物质产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法制等方面的内容,建筑文化则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总和。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对“文化”这个属概念的限定,是一个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内涵更丰富的概念。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二、岭南地理环境特征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绕其南;阴那山、莲花山、罗浮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虎踞东西。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历史时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历史地理的发展影响极其深刻。此外,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岭南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三、岭南地理环境为其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条件
(一)偏居一方利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积淀
山海阻隔使岭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偏居一方的岭南与中原交通联系困难,受外界的影响小,增加了自身的封闭性,利于形成岭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使岭南的本根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山海阻隔形成安逸和平的政治环境
山岭相隔也使岭南在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相比受战乱的影响小,政治上比较平稳,一直国泰民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而岭南建筑在其本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始终追寻着一种自然、安逸、平和、浪漫的环境。
(三)临海优势开创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岭南临海的优势很快就被发掘了。漫长的海岸线使岭南的航海业很发达。岭南假借海洋走上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开放性。航运业带来了中外的通商,使此地一直吸收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岭南成为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交流的窗口。临海优势开创了岭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岭南人开放、兼容、商业、务实和求变化的心态也逐渐反映到建筑观上。
(四)航运通商奠定物质基础
早在2000年前,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开始,遂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港口。航运通商使岭南人渐渐富有,为建筑营造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富有的物质基础,使岭南建筑注重装饰;强调装饰的艺术造型作用,脊饰比例高,母题多用岭南常见的风物和与海洋有关题材,民俗性强;强调人口的艺术气派和端庄。门面通常精心雕饰,是重点艺术处理所在。
四、岭南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特征
(一)民居类型多元化
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二)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
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三)建筑构造形式独特
民居之所以能长期生存,就因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融合。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特征,要求室内通透凉快,此外,聚居者有防御等要求,由此创造了许多岭南传统民居的优良形式,充分利用建筑设计构造手段,达到遮阳、隔热、通风、防风、防盗等物质生活功能要求。
例如岭南商住性骑楼建筑,就是根据南方地区的防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使顾客可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西关大屋”是适应城镇环境而商业化的需求,把乡村之间两廊的传统住宅改进成向纵、深、高发展。它保持着中轴、中堂、多进的格局。厅之间或厅房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天井常有假山水池和花木盆景。室内外相互渗透,天井给人以安静典雅的气氛,闹中求静、亲切安祥,有利于通风采光。此外,诸如屋檐倾角大,利于雨水倾斜;屋瓦以灰泥紧粘,防台风;建高大石坝,抵御洪水;于屋边系小舟,便于逃生;民居梳式布局,利用冷巷来通风降温等都是岭南建筑解决当地气候环境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由中原南迁的客家民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多采用围垅式组合。围垅的平面中心是堂屋,两侧称横屋(横屋数量视家族人口而定),后部加围屋。有的民居四角设角楼称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广州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式和平面布局进深大、面宽窄的“竹筒屋”为代表,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以外封闭内开敞的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湿热地区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阴凉。沿海侨乡,由于大家庭逐渐解体,居民转而注重单体住宅的兴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层住宅。
(四)建筑布局融于自然环境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五、结语
当代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多元性也为其迅速吸收和创新提供了文化基础。玻璃、石材、金属及先进的结构技术,正被广泛的融合进岭南新建筑之中。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岭南建筑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但无论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变化,只有符合岭南特定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等条件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建筑。
参考文献
[1]张文和,罗章.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2]梁雪.中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地方性[J].天津大学学报,1997,(5).
[3]陈代光.岭南历史地理特征略述[J].岭南文史,1994,(1).
[4]刘杰.岭南建筑设计发展的社会性[J].南方建筑,1997,(2).
[5]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J].地理科学,1998,(1).
[6]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耕地保护存在问题
- 下一篇:小学春季开学初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