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设计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6 05:11:00
导语:音乐课堂设计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音乐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然受“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的影响,教师常常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和教学条件来设计教学方案,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如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的活力呢?笔者结合全国优秀音乐课堂教学的实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从如何优化音乐课堂设计机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情绪下学习。
一、教学程序的优化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的关键。大多数中小学生求知欲、模仿能力强,但是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激情,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导入”“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具有了“磁性效应”,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导入要新颖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生动地导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才会“长久不衰”。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前,教师可以把梁祝的爱情故事作一些生动的描述,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再将学生引导到音乐中去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倍增。导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开门见山、猜谜语、游戏、肢体表演等,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对后面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衔接要巧妙
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衔接,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还能激发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如上外国民歌欣赏课时,我们可以用“音乐环球之旅”把整堂课的内容衔接起来。教师首先打开世界地图,把教学内容的介绍当作一次有趣的“环球旅行”,当“音乐环球飞船”开到亚洲时,《樱花》的音乐响起,学生一听到熟悉的旋律,马上就会想到这是日本的民歌《樱花》,然后讨论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欣赏完亚洲的民歌之后,我们的“音乐环球飞船”驶向欧洲,《我的太阳》的音乐响起,学生边听音乐边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讨论日本、意大利民歌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到欧洲各国去看看……这样教师用风趣轻松的语言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环球旅行”,将全球的民歌都衔接起来,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自然掌握的知识也就难以忘记。
3、结尾要精彩
小结,是一堂课其教学的点睛之笔,这笔如何“点”才能有神韵呢?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请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可以引导学生升华音乐主题,发挥延伸功能,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使学生像观看连续剧那样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例如,在教歌曲《童年》时,课堂小结可这样,“我们通过歌声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在学生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一种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强调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无定法”,是说教学有原则法则,但课堂教学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沉闷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变教师主导下的教学为合作的教学,使音乐课教学多一些活动,少一些沉闷指责,多一点温馨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1、移动式教学
移动式教学可根据学习需要将课堂放到室外,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上《国歌》课,改变以往的放录音教唱,在黑板上讲解三连音,以及分析歌词、激发爱国之情等等,而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升旗,让学生亲自感受庄严的气氛。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徐徐升起时,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泪花,心中涌动着对共和国的感情。此时学生们对于爰国主义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2、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或结对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情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思考、自我表述、自我体验和自我表现的自主学习空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形成更清晰、更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在《鼓上的小米粒》教学中,创编歌词表演动作这一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各组讨论表演的动作。每个小朋友都能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在各组汇报演出中,有的组小朋友围成圆圈成小鼓状,中间两位小朋友表演小米粒,按歌曲含义,边上的小朋友与中间的小朋友随着音乐表演相应的敲鼓、拍手、跳动与肢体律动等动作;有的组是大家一起根据歌曲的力度变化与内涵天真地表演;有的组是结队以集体舞的形式表演,各组的表演各有特色,都能成功地描述作品的艺术形象。这样通过体验和想象,创编与讨论,再经过全班交流、师生评价等等,而后可吸取各组富有新意和创意的最佳动作,进行恰当组合。使全体学生在参与创编、讨论、评价与组合中,更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语言的优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没有教学语言的新艺术,就没有新人”。优化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讲授性”的学科,其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优化其语言必须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语调适中、表达规范,富于感染力,特别要强调的是,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声调、速度、音色、情绪的交叉变化,描绘特定的情境,促进学生的联想、想象与创造,把学生带入到一个音乐的世界,例如上《口哨与小狗》的欣赏教学时,教师用轻快的语调进入导入,“同学们,你们养过小狗的一定带小狗出去玩过吧?小狗一定很高兴,它是不是一会儿蹿到你面前,一会儿又落在你后面,跳个不停呢?”这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开始唧唧喳喳谈论起来。教师把食指放到唇前,对学生“嘘”了一声,然后做出竖起耳朵聆听的模样,轻声地说:“听,一个少年正吹着口哨,带着他的小狗蹦蹦跳跳地朝我们过来了!”(话音一落,音乐开始播放)这样,教学内容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得到展开,带着鲜明的形象和感情色彩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音乐所描绘的欢快氛围中,真正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意境美,与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教学手段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唱歌为例,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借助多媒体中的声、光、圈、色俱佳的优点,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以前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教学磁带,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辅助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抽象变形象,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因而在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有机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开拓思维,探求新知有所创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自制《黄河大合唱》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如地向学生展示中间的一个片段,并请学生欣赏鉴别乐曲的多种表现方式,再辅之以恰当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丰富多样、细致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体验。但是多媒体仅仅是教学工具,不能“画蛇添足”地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音乐课堂设计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它的优化需要大家深入理解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以小见大,从不同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 上一篇:市外经贸调度会工作汇报
- 下一篇: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