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3 03:46:00

导语:诗歌语言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诗歌语言教学研究论文

文学是语言艺术,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唯一媒介。”它具有“形象性、精炼性、情感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因而,鲁迅说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学至文章》中说,文章的语言文字用得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感受,可以达到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下面从形式美的角度谈谈对这“三美”的认识。

1、音美以感耳

语言的音美就是音乐美,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押韵等方面。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古代近体诗中的格律诗等。节奏是诗歌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诗歌音乐美的体现。由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等音乐因素,使得诗歌可以吟诵、可以歌唱,体现出自身的语音特点。如叶嘉莹先生说过:“吟诵重视的是声调跟韵律,而讲解所要注意的只是文法跟意义。”平仄的交替出现,使诗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押韵它本身也是节奏化的因素之一,反复出现,把不同的诗行粘成整体,加强诗歌整体节奏感。除此之外,诸如长短句的适当配合,也能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在整体上形成感人的音乐效果。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说的:“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所在。”然而,在诗歌中,节奏蕴含着人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这样诗的音乐美也就得以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美,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如,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全诗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句式长短错落,抑扬顿挫,那沉郁高亢的韵律美更有效地表达出蜀道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诗歌的气势雄壮,而且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对友人入蜀的关切以及自己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忧患。

2、形美以感目

汉语文字源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图画性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后来有些符号化,成为视觉符号,但表意性还是汉语文字的一大特点。《现代汉语》指出:“从内部结构看,汉字有其理据。”理据,就是汉字构成的道理、依据。我们都知道,在汉语的文字中,除了形象文字外,就是占大多数的会意、形声字,其字形的表意性也是明显的。因此,在语言上借助汉字形式和表意的特点,构成了语言的形式美。从古到今,文人都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方式,并形成美的形式。比如,叠词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此,我认为,鲁迅的“形美以感目”就是不但在词语(字)的选用上给人以形象感,而且在句子的运用上也给人以形象感。在文学作品中,句子要形成形象感就在符合形式美法则或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以及词语的反常规的排列形式(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所产生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虽不可理喻,但富有审美趣味)等。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大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羞涩”)修辞手法给予星星以动态感,而且富于情韵,产生形象美。又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形成对称美,产生一种均衡的视觉美感,而且提高了诗歌的意境美。这样不但使读者感悟出木兰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了无数次作战,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而凯旋,而且感受到这样的语言形式匀称、简洁,内容丰富,音韵和谐。

3、意美以感心

在文学中,相同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形式也可以表现出相同的思想情感。美的语言形式就有美的意义。这如古人所说:“言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与泣共。”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富有意蕴美。“意美以感心”,在这里,意美是指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而表现出美的意义。在文学中,意义主要有情感义、道德义、政治义、社会义、历史义、人生义、人性义、哲理义、审美义等,它们广泛表现出人类的思想情感。而审美意义是一种最高的意义,各种意义包含在审美意义之中,通过审美意义来体现。而这些意义总是包含在审美意象中,审美意象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述。当读者在感知语言文字时,头脑中形成一个个文学意象。在这些意象中,感悟出意象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从而情感受到激发和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在语言运用上就助于想象,虚写了与亲人团聚时的美好情境。诗人用“却”字引进“话”题:“话”的是“巴山夜雨”时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话”的是寂寞、悲凉处境,“话”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以美显悲”,更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读者被作者的情感打动,无不感受到这种“团聚”中所蕴含的喜中含悲的凄楚与无奈。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在语言运用上,名词中心语加上冷涩的修饰语形成了凄冷的意象。密集的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后再与“断肠人”组合,营造出凄美的意境。在这凄冷的意境中透露出游子漂泊天涯内心凄楚之情:或仕途坎坷、人生寂寞、思念亲人等。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诗人对世情险恶的愤怒,感受到诗人那种与其这样漂泊不如归隐的思想等等,情感受到感染,认识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