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质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8 04:37:00
导语:高中教育质量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中教育质量绝对不能只有“升学率”,而是包含着学生素质、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化、物质资源和组织文化等多种因素及其发展潜能和发展程度的集合;高中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实现国家规定的高中培养目标;学校要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逐步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变革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2]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3]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二、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在我们看来,教育质量应该按照“输入—过程—结果”模型来进行整体分析和动态分析。学校教育的输入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和教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办学经费等;学校教育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教与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考试、评估等;学校教育的结果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升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道德、社会性、适应性、创造性等。在上述多种要素中,我们更进一步认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及其发展潜能和发展程度。
(一)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就学生素质的内涵,国家提出了具体的高中培养目标,这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着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比如考试考不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考不出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和谐性和潜在性。身体不健康、心理不正常、道德低下、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等这样的学生都不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另外,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还要看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毕业时学生水平相差无几的两所学校,由于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多,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尤其要看这两所学校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精神等相关的发展潜能。
(二)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
课程及其结构是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不外乎就是合目的性、针对性、均衡性、弹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另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又取决于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应该包括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适切性、形式的多样性、师生的交互性、过程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态性以及生命性。
(三)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教师专业水平是决定教学成效和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肯定不可以说这所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必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一般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比如一个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如果他的师德很差,或者缺乏专业精神,他都不会受学生欢迎,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在不同的学校里,教师接受不同的培训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教师专业化应着眼于教师自我更新、自主建构、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物质资源及其发展程度
这主要是指课程和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和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用教室等,这也将成为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划拨一定比例的发展资金,添置物质资源,充实信息资源,并合理配置,不断地提升硬件建设水准,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
(五)组织文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而易见,一所学校连校风、学风、教风都不好,能说这所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吗?学校组织文化,不仅包括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教育思想、管理观念,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物质环境;常常表现为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文化有低级与高级、肤浅与深刻、弱与强、小与大之分,是一个不断提炼、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确立以“主体发展性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思想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而言,“教育质量只是一个基础,只有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只重视效率也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正确的做事,努力把事情做好,更要注意做正确的事情,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它将引领人们去探索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学,什么是正确的教育领导,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管理”,也就是要确立“学校效能”[4]的理念,学校要承担起教育学生、培训教师以及自身发展的三重责任(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其中某一种责任;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管理思想体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而不能仅凭借经验(苦干)和热情(蛮干);要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学校自主改进的意识,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育学校自主变革的文化。在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仍然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观(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等)、主体教育的过程观(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育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主体间的一种意义活动、主体自身的一种建构活动),以及终身教育的结果观(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选择能力等)。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确立如下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照人的教育活动观。开发潜能,夯实基础,扬长补短,持续发展;尊重与信任,沟通与理解,体验与建构,合作与互动;课堂与课外,计划与无计划,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
着眼于发展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对象(有潜力、有差异、有个性、独立性、向师性、对象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追求幸福的教师观。教师是职业,教师是专业,教师是主体。
基于手段的课程观。课程是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所提供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是学科与活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课程是一个含有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施、评价的系统工程。
体现生命活力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耦合互动的过程。
发展性的评价观。评价功能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
为确保上述教育思想及其体系的贯彻和实践,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里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人”又是主体,就是要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就是要合理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为此,学校首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建设目标和办学思路。比如我校的办学目标是:专家型校长,智慧型师资,多样化课程,鲜活的课堂,人文化环境,健全的学生;办学思路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按章办学,科研强校,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机制。
在课程管理上,要有清晰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结构和设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要求;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要努力开发、利用、推广课程资源;要树立“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
在教学管理上,要确立教学常规活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等)的相关制度;正确地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点;要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教育作用;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验,课堂也是教师探索教学、自身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及其活动管理上,要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要求;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多种性质的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和平台;要制订相关的学生奖励和处罚条例和办法;把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及其教育管理上,对教师的管理要把科学与人文、定量与定性、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把对教师的管理寓于教师教育之中;学校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内容、措施和制度;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把校本教师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上,要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合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责任感、荣辱感、危机感、幸福感”的生活体验;创设“尊重、诚信、宽容、关心、共生”的人际环境;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好人际关系的表率,协调好不良的人际冲突;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管理上,制订各种资源的保管和保养制度;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意义;尽可能地使物质资源增值。
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主要是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学校管理的执行与监控,都是一个改进与变革的过程,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充当客体,又充当主体,学校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学校有序、和谐、高速、安全、持续的发展。
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人;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是学校组织的重要人员,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学校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教师要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把教育和对学生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对待学校变革,既不能观望,更不能成为阻碍,而是积极的倡导者和能动的参与者。
学校自组织文化的生成。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合理把握和恰当运用,校长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指导,校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宣传与推进;一切变革都建立在已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倡导反思文化;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要努力打造探究文化;树立团队意识,弘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文化;熔铸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校特色的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要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优势;特色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需要规划、设计、需要经营、打造;特色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活动而“别具一格”,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更好的境界,一种完美的境界。
学校影响力的扩大。要不断地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校成员的内部凝聚力;树立学校师生员工的外部良好形象;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争取更多的社会荣誉;学校要为教育改革做榜样,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长知名度的增强。校长要有职业理想,把办学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追求一种政绩;校长要学教育、懂教育、研究教育,按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办事;校长要引领学校不断变革,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校的创新精神;校长要有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树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威;校长要在自己的领导和管理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培育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乐毅.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17-20.
[2]周济.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2-14(1).
[3]丁海珍.学校究竟听谁的[J].当代教育科学,2006(4):31-33.
[4]温恒福.学校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2):56-60.
- 上一篇:油田职业道德建设事迹材料
- 下一篇:邮政投递员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