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8 11:51:00

导语: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创办师范学堂、制订相应规章制度,“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理念,重视师范生的全面教育等,并就其对当今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启示略作探讨。

【摘要题】教育史研究

【关键词】张之洞/师范教育/内涵/启示

【正文】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

1、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的产生是受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支配的结果。

张之洞对人才与治国、人才与强国的关系深有认识,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在张之洞看来,强国之道在于得人,国土大小、人口多寡、物产丰缺等等只不过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物质前提,而不是决定因素,“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他将中国与日本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的结论,指出:“中国力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人才从哪里来?张之洞说:“日本兴学最骤,而学校之数在东方最多”。又说:“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培养人才要求广兴学校;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学堂必有师”,于是,陷入办学困境的张之洞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2、张之洞师范教育现的产生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他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指出:“国民教育必自小学始,欲得小学教育,必自养成师范始。……足以兴办师范尤为小学之先务”。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他说:“查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因为他意识到:“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1902年,他将在湖北兴办教育的情况写成《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上奏朝廷,在其中的“各学堂办法十五条”中,把师范学堂列为第一位,并在《学务纲要》中强调“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他对兴学之始湖北各地中小学堂发展过猛的现象提出批评,指责盲目兴办中小学堂“实为懵昧可异”,指出与其办一些名不副实的中学堂,还不如扎扎实实抓合格师贤队伍的建设。于是,他札饬各府暂停兴办中学堂,“先办速成师范或先办师范传习所”。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形成和大力兴办师范学堂的实践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起步要晚,直到1903年后才系统出现,这与他的教育实践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观内涵的日益拓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内涵

(一)创办师范学堂。创办师范学堂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他正是通过此举将自己关于师范教育的一些重要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

1、师范学堂的创建。

张之洞创建师范学堂的宗旨十分明确,目的是为其它新式学堂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他说:“设初级师范学堂,今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设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在湖北总督任内先后创立和改建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如1902年在武昌宾阳门南开办的湖北师范学堂;1904年将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的两湖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开设湖北师范传习所;1905年于武汉开办六所支郡师范学堂;1905年还饬令湖北各府将中学堂一律改为初级师范学堂;1906年,张之洞于武昌紫刚湖畔创建起湖北女子师范学堂,等等。

2、张之洞为师范学堂的创办和发展制订了诸多详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第一、从“两个章程”来看:

为指导师范教育的正常发展,张之洞主持制订出《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作为“癸卯学制”的有机构成。在这两个章程中,张之洞对师范学堂的种类、学习年限、课程和生源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首先,张之洞把师范学堂作为“癸卯学制”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列,将它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对一些年龄在二十至五十之间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向在乡村市镇以教授蒙馆为生”的人,或经过省城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学习的优等生等进行短期培训,学习期限为十个月,“毕业后给以准充副教员之凭照,即令在各乡村市镇开设小学”。其次,张之洞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的课程为十二种;优级师范学堂的课程学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公共科,主修人伦道德等八科;第二节为分类科,即学生分专业学习;第三节是加习科,即开设一些选修课。再次,在校址的选择上,张之洞强调“须择其所坐落地方水土,邻近人家之风俗,于道德卫生均无妨害者”。从上述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第二、从张之洞制订的《学务纲要》等来看,他极为关注师范学堂的师资建设问题。

首先,重视教师的品行,提倡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来为学生树立活生生的榜样,他指出:“膺师范之任者,必当效品养德,循礼奉法,言动威仪足为楷模”。其次,在师资队伍构成方面,提倡教员与管理员并重,他说:“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有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了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其间,未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再次,关于师范学堂的教师来源,张之洞认为可有三种途径,一是聘请外国教员为师;二是派人出国学习师范教育,他曾说:“宜专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专习师范,以备回华充小学、中学普通教习”。在湖北推行新式教育之初,张之洞就曾从经心、两湖、江汉三个书院中挑选优秀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以为速成师范之预备”。二是创办师范学堂自己培养师资,如优级师范学堂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之一就是充任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

(二)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

“癸卯学制”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1、反映了张之洞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

尽管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形成较晚,但他对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工程的地位认识颇深,他指出:“师范学堂,意在全国中小学各有师资,此为学堂本源,兴学入手第一义”,因此,“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在师范学堂的两个类型中,他更注重初级师范学堂,认为初级师范学堂是小学教育普及的前提,“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则是初级师范学堂,造就小学之师范生,尤为兴办学堂者入手第一义”。他规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初级师范学堂,为鼓励一些优秀人才进入初级师范学堂学习,他建议实行“初级师范学堂经费,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师范学生毋庸纳费”等优惠政策,广开风气,以图造就更多的教员。

2、重视师范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张之洞强调师范学堂应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义要注重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激发其爱国志气”。张之洞曾说过,他平生最痛恨两种人,一种“视国家之休戚漠然无动于其心”,一种“诋中国不足有为,日夜冀幸天下有变,以求庇于他人”。他是不能容许自己创办的学堂培养出这样两种人的,特别是对今日之师范生——他日之人才的培养者们,他更为关注,“国民之智愚贤否,实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师范生将来有教育国民之重任,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使知学成以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张之洞主张通过历史、地理课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文明的灿烂及地大物博等,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次,“砥砺学生志操”,使学生“养成善良高明之性情,使不萌邪妄卑鄙之念”。因此,教师应履行教育的职责,一方面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去“化导学生”,以身作则,即“身教”;另一方面也应重视“言教”,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张之洞说:“教师范者宜勉各生以谨言慎行,贵庄重而戒轻佻,尚和平而忌暴戾;且须听受长上之命令训诲”,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服从”。

第二,师范学堂的智育有许多特殊要求: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突出师范类教育的特色。张之洞认为“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入学学生学力相等,故学科程度大略相同。惟初级师范学堂着重在教育学,故特增此科,其钟点除经学外最多”。张之洞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初级师范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教学,而小学生初入学时既不识字,又不会写字,所以在初级师范学堂里,张之洞将“习字”列为专门的学习课程,正如他自己所言:“教幼童亦重习字,故习字列为专科”。其次,加强师范生的语言训练。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受教育对象的扩大,使用统一的语育成为普施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张之洞指出:“拟以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种内附入官话一门”,“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掌握“官音”,挑起促进全国语言统一的重担,在《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师范生应“练习官话,以便教授学童,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同时,张之洞还认为,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善于语言者,则其讲解学理,醒豁确实,启悟必多”,教师如果善于讲解,口头表达能力强,加之教学方法得当,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张之洞要求师范学堂应注意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故当教授之际,宜时使学生演述所学以练习言语”。再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张之洞倡导师范教育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当设附属小学堂,以便初级师范生为实事授业”;《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优级师范学堂设附属学堂,以备研究普通教育之成法,……且以资本学堂学生之实事练习”。师范学堂应当将组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起来,作为师范学堂的学生,“不可仅以教员所授为足”,而应当“自行深造学识,研精技艺”,除学好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知识外,还应当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积累知识,扩充知识面,以便将来能胜任教师工作。

第三,张之洞指出:“身体强健,成业之基”。他把“身体健全”作为师范学堂招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他注重师范学堂的体育发展,规定各级师范学堂都开设“体操”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训练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还要求从事学务管理之人考究研求学校卫生学,对酗酒和吸食鸦片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恶习严令禁止,他说:“查洋药为鸠毒之尤,各学堂均应悬而厉禁。无论官师学生及服役之人,有犯此者,立行斥退,万不可稍从宽假”。

三、对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反思:

综上所述,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有其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通过对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分析和考究,不难发现它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一,张之洞为发展师范教育所作的巨大努力在当时已结出累累硕果。首先,在“癸卯学制”中他将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列,与普通教育同时并重,确立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并根据教育的实际将师范教育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格局,至今仍有影响。其次,他所创办的师范学堂为当时新式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师资。据史料的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前夕,湖北共有师范学堂达40所,师范学堂创办初期就有1500多名简易科毕业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充实了教师队伍。其二,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为我国当今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首先,他告诉我们,加强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就一个合格教师的要义。在张之洞看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灌输是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以身作则更为重要,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从张之洞提倡师范学堂开设“习字”课和“官话”课来看,对师范生应具备的一些特殊素质的培养应予以重视。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因本身工作性质的特殊要求,必须掌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再次,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体态是师范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张之洞将它们作为录取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工作是艰辛的,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长年累月的操劳,没有一副强健的身体是无法胜任的。因此,在今天的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组织和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活动,要加强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证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我们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

当然,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他把发展师范教育当作“速成工程”、“应急工程”,他曾给时任学务大臣的张百熙写信:“方今国势危急如救焚拯溺,夜以继日,犹恐不及,至师范速成科尤为紧要。若待完全师范毕业必须五年,各省小学堂将待五年后再开乎?”其发展师范教育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溢于言表。其次,张之洞的师范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办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学务纲要》中他写道:“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抡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他强调“中学”的至尊地位,要求师范学堂注重经学的传授,如初级师范学堂开设“读经讲经”课,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群经源流”、“人伦道德”等;在道德教育方面,以“忠孝”和”孔孟之道”为基准,他说:“尊君亲亲,人伦之首,立国之纲;必须常以忠孝大义训勉各生,使其趣向端正,心情纯良,”“孔孟为中国立教之宗,师范教育务须恪遵经训,阐发要义,万不可稍悖其旨,创为异说。”为防止学生离经叛道,张之洞还不厌其烦地制订出《各级学堂管理通则》十二章,规定在各学堂悬挂《圣谕广训》,供奉“万岁牌”和“至圣先师牌位”,规定学生不准干涉国政及学堂事务、“妄发议论”,要求学生”恪守学规,专精学业”,以期培养对清政府忠贞不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