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时间:2022-08-27 10:16:00
导语:独家原创: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能力为核心的学科,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实践,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前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实施、习题和实验设计、课外活动延伸、改进科学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对如何发挥学生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初中学生主体性对策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科,教师更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为此,笔者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谈几点浅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既要悉心指导,又要更多给予鼓励。同时,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着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另外,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和帮助学生,能与学生分享探究知识的欢乐与忧愁,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亲师爱师的基础上,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周密进行课前准备。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模式。目前,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两种,教师要将两种有机结合起来。应着力于从设计学生的活动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互动的课堂知识探究、发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特点、思维品质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通过对教材深入分析,将学科的知识内容性有机地融合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形象直观性、启发性、独立性、互动性。一是形象、直观性:要针对初中生的认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多以实验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充分的感受,为启发学生的探究发现作准备。二是启发性: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勤动脑、多思维,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是独立性:在课堂提问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怎么理解?”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能肯定其思考的价值和闪光点,并指正其理解误区的产生原因;在教学中,要结合对学生的课内读书指导和独立动手实验的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四是互动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科学组织练习和实验。一是要注重习题教学的客观性和生活性。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脱离生活实践,缺乏开阔的生活气息和背景,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二是注重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索性。青少年学生天真好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们学习的最初动机在于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因此,教师应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对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改进,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和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五、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教学活动是主体性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主体性教学的广阔天地。主体性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社会需要开放性的人才,而开放性的人才需要开放性教育来培养。所以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课外实践,通过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成熟过程。科学可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
六、改变课程评价方法。科学学科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让其他学生补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个人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在肯定学习者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以及先前认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差异的同时,肯定个人主动探究过程,调动起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当然,影响主体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很多,良好的主体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会对主体性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活动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的载体,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科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促使其主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组织、规范、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科学》初中课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科学学科标准》教育部编,2004年7月。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5.《探索初中科学教学即时评价》,周建秋著,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
6.《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 上一篇:国家自我约束论文
- 下一篇:国家政策入宪与法律属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