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诗性与知性论文
时间:2022-07-23 06:46:00
导语:语文教学诗性与知性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斯霞、霍懋征和袁瑢是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在她们从事教学的年代,还没有诗意语文之说,也不见知性语文的说法,但他们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知性的完美统一。
诗性语文(又称诗意语文),是近年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综观有关报道,诗性语文的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知性语文”一词,鲜见于报刊,但它真实存在于我国20世纪的后二十年(1977-1997)。由于人文性的缺失,1997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中,知性语文一直受人诟病。知性,含有知识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语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价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学特征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
重温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诗性与知性的完美统一,对在实践层面落实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三位大师语文教学的诗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倾注对学生的爱
诗性语文,主张的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热爱学生是诗性语文的基础。三位大师都在教学中倾注对学生的爱。斯老师常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她认为,只有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勇于对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负责细心地去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热忱地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霍老师说,“我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袁老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反复、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只能教好学生,还是应该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始终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份内之责。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袁老师所教的语文课,课堂气氛从来都是活泼、自然、和谐的,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语文是诗性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去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就呼吁要设法让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三位大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如,霍老师说,“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思多练;3、充分发挥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学生;4、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三)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在大力弘扬人文性的今天,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因素和要求,显得特别重要。三位大师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在教学中,她们能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关注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斯老师教《小英雄雨来》,把“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作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就把培养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他们特别重视课文中思想道德要求的把握的准确,不贴标签,不随意拔高,不深挖洞。如,袁老师教《我的爸爸》,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教育子女要认真学习,“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二是教孩子唱国际歌,教育子女要懂得革命道理。多数老师认为必须“使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要记住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理”,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则力排众议,认为“体会作者对老一辈革命家、自己的爸爸的深切怀念”才是这篇课文的“道”,从而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教育的度。
(四)注意情感熏陶
“诗意语文”是情感的,著名诗人杨克说:“那感动你的东西就是诗意”,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可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在教学中老师固然可以情激情,甚至可以煽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三位大师都重视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斯老师教一年级的《我们的老师》中的“祖国”一词,如何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斯老师是这么教的:她先是问,“什么是祖国?”一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斯老师启发说,“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是祖国?”学生有所领悟,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斯老师接着启发说,“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说不是。“那么,什么是祖国呢?”斯老师接着问。学生恍然大悟,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接着说,“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就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学生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斯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让学生接下去。学生齐声答“祖国”。在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既初步理解了“祖国”的意思,祖国的亲近感也油然而生。
(五)增加文化含量
诗意语文是高文化含量的语文。相机补充、拓展文化,是三位大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盲姑娘一听琴声就能知道他是贝多芬呢?”学生说,“因为小姑娘觉得他弹得非常好。”老师又问,“弹得好的人很多,为什么他就是贝多芬呢?”同学回答不出来了。此时,老师补充了知音的故事。知音的故事,使学生既明白了盲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也了解了古代“高山流水”的千古风流韵事。
二、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的知性
(一)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三位大师语文教学的知性,首先表现在她们语文教学认识的理性,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语文。斯老师体会并认识到,语文教学“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等功能。”霍老师说,“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在语文教学中,他坚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语文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2、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袁老师的体会是,“语文教学不仅给学生打下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更要给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他们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同新课程语文素养的精神是十分接近的。
(二)务实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务本。语文教学的本,就是语言,就是培养语文能力。三位大师都致力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朴实、扎实、有效。
1、语言教学扎实
语言的理解扎实。近几年,“整体感知”的教学由于不能在重点词句段上下细致的功夫,语文教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肤浅。没有细致的语言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师语言教学的细致堪称典范。如,袁老师教《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嚷”与“喊”,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对理解小羊的弱小无助和狼的凶残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袁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脑子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先教“喊”,对可怜的小羊的“喊”,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小羊“喊”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喊”以具体形象的感情;接着教“嚷”,对狼的“嚷”,她引导学生想象狼逼进小羊时的凶相,再引导学生体会“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嚷”含有无理取闹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来代替的。
语言的积累扎实。三位大师都能随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如,教学《开国大典》,考虑到学生描写欢乐场面词语的贫乏,斯老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让他们欣赏、积累,如描写部队行进的词语,描写红旗的词语,斯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学生仿效运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一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视。
语言的练习扎实。三位大师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练习。斯老师认为,“学习方法指导需要反复训练作保证”,霍老师的“五多”中就有一个是多练而且主要是安排在课堂上练,结合新课内容,随时插入字、词、句、段小练习。袁老师的教学,是“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每教一篇课文,都紧扣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安排练习内容,确定训练步骤。”
2、思维训练扎实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三位大师都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她们能根据课文言语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中进行思维训练。如,《林海》一课,老舍是有名的作家,应该不会犯重复用语的毛病,但他为什么在课文中三次用到“亲切舒服”一词,?学生的疑问,是理解语言训练的好时机,也是训练思维的好契机,霍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课文和讨论,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学生在读书、讨论中体会到:作者一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景——岭、林、花后感到亲切舒服;二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物——木材时,感到亲切舒服;三是看到大兴安岭林场的工人劳动的场面时,感到亲切舒服。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受随着从景到物,从物到人在不断加深,“亲切舒服”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对造福与人类的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对大兴安岭人民的敬爱之情。在理解本文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言语特点的同时,学生经历了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霍老师把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结合得天衣无缝。
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三位大师的中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时有亮点。如,《少年闰土》一课,在分析概括闰土的特点时,有的学生提出“闰土的知识是很丰富的”,显然,学生对闰土的认识有以偏概全之嫌。袁老师及时抓住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契机,启发学生,“先请大家看看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再来考虑笼统地说闰土的知识很丰富这句话对吗。”学生看了第三段最后一句话,说:“闰土知道海边农村的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但他也说,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说明他对于城里的东西是不熟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知道了两个少年的生活环境不同,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见闻、视野基础。学生在正确把握人物特点的同时,受到了辩证思维的“润物无声”的启蒙教育。
3、读的训练落实
三位大师充分重视读的作用,如,霍懋征认为,“多读是我国传统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正是多读好处的概括”。
三位大师都具体地进行读的指导。如,斯霞的具体指导,表现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关键性词语”,就是“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中树立起感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是“努力范读好课文,要情绪饱满,抑扬顿挫,以情感人”。
4、讲的运用精当
新课程不必忌讳讲但必须精讲,这是人们在经历新课程课堂教学“讲与不讲”的彷徨之后的认识。重温三位大师有关“讲”的教学实践可以坚定我们的认识。斯老师提出,课堂教学要讲在关键处。霍老师认为,“精讲就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找出重点、难点,讲文章的精华,讲规律性的东西,讲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难点。要讲得准确,精炼,特别是善于在关键处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袁瑢老师认为,老师要用简明的讲解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讲解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片面的认识。”她们的语文教学,既有启发式的提问,朗读的指导,也有必不可少的讲解。
学习三个大师的语文教学,坚持语文教学诗性与知性的统一,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是学生之福,新课程语文教学之福。(4879字)
主要参考文献
1、《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崔峦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教育名家评价》林治金主编青岛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化学竞赛管理论文
- 下一篇:定红药片中阿魏酸含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