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22 10:23:00

导语:独家原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张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多元化目标之一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和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是指知识能力,更是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教育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已成为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一必然的具体体现。

(三)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博大精深;那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过程等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大,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历史教材中那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众多名人伟人嘉言懿行对促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如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个性、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健康的价值更大,它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

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受自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有自己丰富的个性,鲜明的风格,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但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普遍不被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教师的心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治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杜绝产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的根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正确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学科心理教育的必要前提。

对历史老师来说,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有限时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引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愿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着手。

三、积极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的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万巨额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教育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天方夜谭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许多传媒都已报导过,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在上升,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教育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发挥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历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锋的名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历史上伟人的高大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热爱生活。如斯大林、拿破仑、邓小平等伟人的个子虽不高,但都很成功;爱因斯坦相貌虽丑陋,可全世界的人都仰慕他;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独特及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和培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此外,还可利用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是全球性的公害,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增强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御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远离的目的。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发信啊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射击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入“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的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二)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资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历史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极其丰富。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籼型杂交水稻的出现;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到莱特兄弟飞机的问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教材一旦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内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上述内容之时,配以图片、音像等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富有感染力的佳作,从中领略其优美、高雅之处,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各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观念。

(三)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需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强意志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意志的培养,除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之外,也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培养。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或史实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好素材。如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终成《史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一生中三起三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大发明家爱迪生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各种的压力,经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形成的长征精神、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开发所形成的延安精神……通过大量的史实,使学生深刻领悟孟子所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历史是一门既有科学史实,又有人文情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拥有诸如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古迹,同时亦拥有诸如九寨沟、黄龙、张家界等世界自然遗产。这是我国的荣耀,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此外,传统文化中体现忧国忧民思想内容的文章贯穿着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从屈原《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曲曲回荡千古的民族精神颂歌,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邓稼先……这些人的爱国行为,无不凝聚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以先辈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爱国真情所陶醉,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历史教材中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这方面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四)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现在使用的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比较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案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五)从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学生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受,而更多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理念揭示,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而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体现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又可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以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按“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活动可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编辑、整理成文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这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营造一切有利条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