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
时间:2022-05-20 01:46:00
导语: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提要:
世纪之交,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创新也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最高表现。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老大",历来是各类考试的必考而且是首考的科目。语文课程是基础课,它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起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凝结民族感情的作用。要想语文教育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溶入创新意识的教育界。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现代学生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竟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竟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制度下,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更是以考试得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目前,像中考、高考这样的选拔考试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对学生来说,"初三、高三,火海刀山。"丝毫不敢松懈。所以上至各级领导、教师,下至学生、家长,全力以赴,围绕考试这个中心旋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一的甚至是高分低能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考试"这一樊笼里,人的创新意识被消磨殆尽,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更是形成了学习和思维的定势,不敢越雷池一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千百万富有灵性的学生个体被应试教育这个模型塑造成制造分数的机器。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进行了改革试验,用行政的手段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开设素质班,取消考试制度等试点。目前尚在争论,理论还不成熟。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建设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的人才观,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极其重要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开设了语文这门课程,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应试教育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被消磨殆尽。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教育,更是语言艺术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贯彻实施创新意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努力去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要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学生观,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以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我们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在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安排得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更是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甚至于压迫学生背几篇老师指定的范文,在考试时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做练习,也是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在学习上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然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复制能力的提高,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比较灵活,主观性大,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大胆探索的事迹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牛顿观测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李时珍尝百草而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而发现物体落体定律。这些例子在语文教材上比比皆是,用这些前辈们的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索。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崇拜教师。学生崇拜老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但过于崇拜,甚至于迷信老师,也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还需要鼓励学生怀疑老师。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故意讲错某个知识点;或者说在板书时故意写错别字,让学生找回学习主体的自信,从而做到大胆质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让思考进入睡眠状态,一旦发现教师或者教科书出错时,就该毫无拘束地大声说出来。孩子们天性好奇,喜欢提问题,但是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又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总是正确的,很少怀疑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且我们有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并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应该相信老师,相信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敢干发问,大胆质疑,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也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境界和气魄。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天性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学得开心,潜在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挖掘出来
二、张扬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的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自信。
张扬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如:在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装提出了种种富有个性的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倾注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对某些错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以致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在教学《将相和》中,提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真的会抱着和氏璧去撞木柱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展开大讨论,各抒已见。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民主、愉快、和谐,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争论中,对蔺相如和秦王这两个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张扬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还必须处理好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而是要严格有度,要求有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施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偏颇。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贯彻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关心、尊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学生的回答,无论学生是否答对,都要让他体面坐下,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上有关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势,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这些前辈大胆创新、探索的精神,令学生钦佩,在学习这些课文后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学会创新。
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还可以在课堂上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学生们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不完全一致,尤其是主观性、理解性的题目。这样久之便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他们自己不发言,却希望别的同学来发言,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去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久而久之,学生在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有的说是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有的说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上的故事;也有的说是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几十种,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经或多或少渗入了创新意识,既热烈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上《五人墓碑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者高爵显贵却贪生怕死者,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手段新颖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思维的阀门一下子被打开,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上气氛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景,很快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如: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特级教师钱梦龙利用一个水杯、一包盐、一块木头这些简单教具来生动活泼的演示海水的浮力,新颖、别致。上课时,在水杯中放入木块,观察木块上浮的程度,然后,在水杯中慢慢加入盐,再细致观察木块上浮的程度。通过实验知道,水中含盐量大,水的浮力越大,从而说明死海因为含盐量高,所以浮力特别大,人在死海里游泳不会下沉,不会淹死。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教师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灵活的教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文教学在语文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写作文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广开言路,让学生放胆作文,冲破写作藩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鼓励提倡学生作文时"扬个性,抒心灵,""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使写出偏激的话,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又是极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作文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文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是落到实处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就会谈化,创新精神也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育界普遍认同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人们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止的就是提倡一种广视角理念,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要增强一种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在班级里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怎样保护环境卫生"为主题,老师向学生装推荐一些书目,然后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可以创办学生文学社,让学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写稿、组稿、排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在班里以组为单位进行墙报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五彩缤纷的舞台。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关注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去查找门牌、标语、通知等公共文体上的错别字或病句,然后促使其改正。使学生在书本上课堂上学的东西付之实践,使学生学语文后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从内心深处去热爱语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装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创新意识。
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教师授课从原来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到现在的小黑板、录音机、电脑多媒体,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五彩缤纷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学生已经尝到了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意识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时,为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再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一幅画面,伴随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再比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上课时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伴随着老师富有磁性的朗诵:"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这时学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需老师太多的言语,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书目、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05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0、03
3、〈〈中小学教师21世纪素质教育资料汇编〉〉、桂林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4、〈〈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2001、05
5、《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网页资料
- 上一篇:成语活动做法管理论文
- 下一篇:古诗词意境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