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尾方法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11:15:00
导语:语文课堂结尾方法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课堂的结尾要有极强的艺术性。好的结尾应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呢?通过十几年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五种方法。
一、总结法
学生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因此,一节课讲完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促使知识系统化。用这种方法的结尾,如果设计得生动、有趣,也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如教学孙犁的《黄鹂》(2000年秋起使用的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高语二册,下面涉及课文的版本均与此相同),笔者就采用总结主题思想来结尾。讲完全文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删去末尾两段也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文末两段又不是讲黄鹂的,那去掉文末两段不是使内容更集中了吗?你认为呢?”不少学生回答:“当然是!笔者不置可否,又问:“真是这样吗?去掉文末两段,文章的主题有没有变化?”这一点拨,出乎学生意料,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文章主旨的兴趣。
二、过渡法
这是在教学一个课时(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将结束时,用以小结本课时(或本篇课文、本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领域的承上启性的谈话,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整册书)的教学形成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作进一步钻研。
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高语三册)时,笔者这样结尾:“《陈情表》把孝情寄予在叙述之中,抒写得淋漓尽致,悲恻动人,感人肺腑,难怪人们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而一代文豪苏轼却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高语三册)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那《祭十二郎文》又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韩愈跟十二郎只不过是叔侄关系,十二郎去世后竟悲痛欲绝。这是为什么呢?欲知究竟,请看下篇课文!”这样的结尾,不仅总结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还通过设疑引起悬念,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三、煽情法
煽情法,指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见2002年4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2页),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
如教学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语一册),在学生深深地理解了马克思光辉形象的基础上,笔者这样结尾:“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进行斗争,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同学们,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思想已整整一百二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早巳不知模糊了多少往事。可是,我们能让马克思思想停止吗?我们能让马克思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模糊吗?”这结尾水到渠成,撩拨起了学生的心潮,学生们都激动不已。
四、召唤法
所谓召唤法,就是指教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学生发出号召或提出希望,以感化学生,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如教学巴金的《灯》(高语三册)时,笔者这样结尾:“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劫难。不过,不管遇到什么,你都一定要记住巴金的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让我们心中的那盏灯永不熄灭吧!”这结尾,如一段用教师真情演奏出的音符,深深地叩击着学生的心扉,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鼓舞了学生与厄运作斗争的勇气,坚定了学生克服挫折的意志。
五、续写法
有些课文的结局设置得很巧妙,不明确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到底怎样,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教学完这类课文后,如能用几句富有挑逗性的话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高语四册)时,笔者这样结尾:“玛蒂尔德借来项链,只风光了一个晚上,却因此而需含辛茹苦十年,甚至几乎葬送了自己及丈夫的一生。而在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一挂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听了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寥寥数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进入了“愤”、“悱”的状态。这时,笔者就让他们自由畅想,课后写出《项链》的续篇。结果,学生们写得斑斓多彩。
总之,课堂的结尾要遵循如下原则:①情绪饱满。只有感情真挚充沛的话语,才能感动学生。②方法灵活。我们必须因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绝不能死搬硬套。③语言精练。结尾不是对课文的讲析和重述,语言必须尽量概括、系统。同时,下课在即,也不容许我们挥洒无度。④操作简便。
- 上一篇:交通局科学发展观工作会讲话
-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