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荣辱观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11:06:00

导语:语文教学荣辱观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学荣辱观教育管理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根据教材特点,顺应时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06年3月4日,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八荣八耻”。同志的精辟概括,不仅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语文教学中的荣辱观教育渗透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和形式化的活动,也不能机械地贴上荣辱观教育的标签,更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后赘上荣辱观教育的尾巴。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荣辱观教育呢?笔者以为,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深刻认识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意义。

只有准确地把准脉,才能开好方。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紧要关头,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声色的冲击更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有人荣辱颠倒,有人不以荣为荣,有人不以耻为耻……大手大脚,一身名牌者有之;消极懒惰,不肯做作业者有之,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者有之……种种现状令人堪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要成才必须先立德,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结合自身时代性强、教育性强的有利特点,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①著名学者冯英子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学什么,做一篇文章,写一个报告,起草一份电报,译一篇古文,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最最重要的,却是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②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③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都应该立足这一高度,以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握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定的,其中不乏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但语文教材毕竟不是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不是那样直白和露骨,那样一目了然,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筛选,将其中的内涵拓展起来。要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你这样理解,他那样理解。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经历少,一份很好的教材摆在面前,但他们也往往辨别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很好引导。

纵览初中语文教科书,可以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并不少,这里仅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

像第三单元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景,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我的信念》《行道树》可对学生进行服务人民教育;第四单元的课文《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教育;《陈太丘与友期》《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可以说“八荣八耻”大部分涵盖其中,有的一篇课文,本身就可以渗透几荣几耻,如《论语十则》《爱的教育》。只要我们很好把握,有机结合,巧妙渗透,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精心组织渗透荣辱观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教学----全方位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渗透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教材涉及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在渗透荣辱观教育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议论文,道理比较抽象,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选择一些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感知这种爱国精神的同时,更受到感性形象的感染。如《看云识天气》、《化石吟》等科普类文章主要饱含智育因素,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穿插图片、数据等资料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可侧重朗读,加强对感性形象的领悟启迪,通过其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语言美的丰富素材,领悟作者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念,净化其道德情感。如《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写得生动感人,爱憎分明。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本课所写的内容是与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有关的历史,然后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懂得,人民群众在残暴的敌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比从容、勇敢,是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应该知道侵略战争是对人类和平的践踏,是对人类生命的蔑视,发动战争的人是可耻的,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从而让学生明白要以热爱祖国为荣,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强盛做出贡献。

其次是找到最佳切入点。荣辱观教育的切入点要因人而宜,因文而宜。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和鲁迅的学习生活内容后,师生共同阅读品味“匿名信事件”后的一段议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弱国子民的心酸和无奈。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作进一步的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落后就会被挨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练就本领,建设我们的祖国,振兴我们的民族呢?这样,学生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上升到对爱国情感的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再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电影事件”之后的又一段议论:“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抓住“无法可想”让学生展开讨论,深入体会挖掘鲁迅先生此时十分复杂的心情,然后教师顺势作这样的引导:爱国情感还表现为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国家的需要,是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通过师生共同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再是要注重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荣辱观教育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且要求学生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培养成行为,服务于社会,付诸于实践,绝不能流于空谈,如教《散步》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并分别写下读后感。家长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得到了心灵的震撼,经受了灵魂的洗礼。学生课后自学地把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综合性学习----多渠道渗透

综合性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和重要手段,也是渗透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它与阅读专题相联系,以语文活动为依托,写作和口语交际贯穿始终,密切联系当前实际,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设计。因而,以此为载体,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应该考虑全面些,广泛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渗透教育的渠道拓得更宽,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影片,以及了解我国最近两年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升空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祖国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豪情。大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无形中学生又受到了一次思想洗礼。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来渗透荣辱观教育。

3、作文教学----针对性渗透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针对性地渗透荣辱观。语文教师应该以作文教学为依托来磨砺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作文题,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借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例如,在学习了《我的信念》后进行小作文训练:“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了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有的学生就在作文训练中表达了居里夫人是“矛盾”的:不慕名利却又不拒绝名利。教师引导学生体味居里夫人光辉的信念和人格的魅力,懂得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这样,对居里夫人也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通过以上认识,让学生有针对地修正观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此外,我们还布置同学们写日记、周记,作为辅助训练,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受到了教育,一举两得。

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实质上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老传统中的新内容,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相信,只要锲而不舍,深入探究,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7月版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

②冯英子《学语文和学做人》

③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