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设喻教学法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11:04:00
导语:语文设喻教学法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设喻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比喻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便于化难为易。总结其运用规律,大致有三要。
(1)充分研究本体,准确把握本体的特征
教学须因文生法,每教一篇课文,都应在准确、透彻地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适宜设喻教学的内容,需要从如何设喻的角度再作思考,去发现设喻的最佳环节和方式,为取得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矗倘不如此,抛开了对教材的充分研究而刻意设喻,就只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轻则干扰学生的正确理解,重则可能造成知识传授上的纰缪。
袁枚的《祭妹文》堪称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其突出特色在于抒情方式,笔者教授时运用了设喻法,效果良好。课文通篇以情贯穿,字字滴泪,声声泣血,手法上,叙事、抒情、写景三者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叙事不尚完精细,始终抓住一个“情”字,一个“琐”字,以事蓄情,寓情于事,且全为家庭琐事。也正是一件件琐事的叙述,积淀和引发了强烈的感情,手法也由此变为无所掩饰的直抒胸臆。在这里,叙述往事是基础,抒发感情是目的。如果把文章比作一首乐曲,那么琐事就是音符,感情就是旋律,没有音符不成旋律,没有叙述,抒情便也成了空中楼阁,而文中恰到好处的几笔写景,勾勒了旋律,没有音符构不成旋律,没有叙述,抒情便也成了空中楼阁,而文中恰到好处的几笔写景,勾勒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又丰富了曲调,是必不可少的伴奏。如此,则音符构成旋律,伴奏增强效果,叙事、抒情、写景三者完美结合交融为一首优美好听的乐曲,令人百听厌。同时,叙事又必以感情为统帅,感情是选材组材的主要依据,不妨又可设喻:琐事是珠,感情是线,《祭妹文》就是用感情的线贯穿琐事的珠而连缀成的一挂精美的项琏。
这便是笔者设喻教学的成功之例。由于抓住了本体的特征,设出了形象的比喻,因而确有良效。但离开了对本体的充分研习,设喻将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可能逊色。
(2)力求找到常见易懂有趣的事物作喻体
为了有效的设喻,喻体要选择浅显易懂的事物来充当,并且尽具有趣味性。喻性不为学生熟知,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虽设喻亦无益;喻体过于平淡,索然寡味,也难为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学习《威尼斯》一文需要引导学生领会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别致之一就在于期“水上城市”特色,包括“水在城中”和“城在水中”。仔细研究课文并加以联想想象,就可以发现,威尼斯是一个飘在水中的竹匾,匾在水中而水又渗入匾里,条理纹路是小桥,曲径通幽,大小水道如街路,四通八达。再如驳论文常用的归谬法也适宜设喻教学。归谬法就是将错误观点加以合理引申出一个荒谬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归谬法的特点在于以退为进,以非作是,错误观点不攻自破。这就好像搏斗的一种技巧,当对方用了大力猛扑过来,我们不要正面还击,可以适当躲避,或者顺他的方向一拉,对方便会扑倒在地。搏斗时的这种技巧,“拉”是方式,“倒”是目的,是为“拉倒法”,论证上的各种技巧,“归”是方式,“谬”是目的,是为“归谬法”,相似在以退为进,斥非有力,又充满机智。
在写作教学上,同样可以进行设喻指导。古人在写作理论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不乏以喻说理者,对设喻恰当贴切的也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如清代李渔以缝衣喻组织材料,“其初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又如元代齐梦符提出的结构文章要追求“凤头”“猪肚”“豹尾”。都是借浅显易懂的事物来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能为教学创造熟悉优美的境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然后运用于其写作实践。
(3)抓准相似点,务求贴切,新颖
比喻要贴切、恰当、生动、方为妙喻,设喻教学法亦然,故而必须要对本体和喻体的特点认真分析概括,抓住二者最相似的地方。随心所欲信手拈来,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牵强附会而不当,往往不伦不类弄巧成拙。同时,设喻还须追求新意,“泛而不切,好取华辞”(吴曾祺《涵芬楼文谈》)则无关实义,“熟而不鲜,袭取旧闻”(同上)则牙慧难辞,王尔德关于以花喻美人的评率至今令人回味无穷,都在启示我们设喻要求贴切,力求新颖。
在教授《文学和出汗》的论证结构时,笔者也采用了设喻法。课文树靶时介绍了梁实秋谬论的论点和论据,这两者构成了一个“人”,论点是心脏,论据是肢体。鲁迅驳斥共用四箭。第一箭驳论据,射中活人靶子大腿,让他摇摇晃晃站立不稳。紧随其后又迅发两箭,一谈“脾气”,一论“出汗”,驳斥论点,射中心脏。这两箭,论据不同,角度有异:举“脾气”,自古至今一直在变,从历史角度纵向举例,说“出汗”,同时同地因人而异,从现实角度横向举例。两箭关系并列又俱中心脏,恰如:一简明射中了左心室,一箭射中了右心室。第四简明借梁之英国文学话题,是“以其人之箭还射其人之身,”亦中心脏。四支箭,阪上走刃,兔起鹘落,活人靶子倒地毙命。这样的分析,选择了学生已知的常识,抓住了本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因而分析深入透彻,听者清楚明白,始终情趣亢亩,产生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学效果。
在应试作文训练中,笔者曾深为部分学生的一种错误倾向担心,后经设喻指导,错误倾向迅速扭转。有的学生自以为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忽视了所供材料的充分运用,看其观点也非“本材料”中得出而是另有来路。这实际是没有认识到应试作文与自由创作的区别。应试作文是条件作文,有具体的限制,打比方说,要考查的是裁缝能力和缝纫能力,人家给的是全毛华达呢,你却拿出了自己的的确良,又岂能如人家愿?事实上不用所供材料照样可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但却不是符合标准的应试文章。明乎此,学生便能自觉遵循规律,做到首先要充分运用原材料,然后再联系实际运用自储材料。
上陈三点阐述了设喻教学法的运用规律。究其所未,还是吃透“两头”。研究本体,就是要求研习教材,吃透教材,抓住根据。寻找和选择喻体,就是要求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三要”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就能设出好喻,达到“形象”、“通俗”、“激趣”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上一篇:语文课堂新课标教学论文
- 下一篇:税务局税务征收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