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法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20 10:41:00
导语:课堂阅读教学法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课堂阅读教学法”的理解应当是这样的:在课堂上以课文为原材料,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学生积极去诵读、品读、通读,在读中体现听、说、写三种能力,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据是: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思维活动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从直觉思维----“读”和“听”的第一手积累,到相应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演绎、归纳----“品”,再到自我判断----“说”和“写”的愿望,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流畅、连贯与和谐统一的过程。
那么,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法”如何付诸实践呢?下面笔者共分三大步来阐述。
一、诵读:口不绝吟,耳聪目明。
选入课本的文章,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自然是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1、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读。比如:在讲《李凭箜篌引》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高山流水》这支曲子大家都听过,我们都会说它很好听,那谁能站起来把你听后的心理感受说出来呢?”学生们或摇头或说出个只言片语。然后我接着说:“由此可见,用语言准确丰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多难。但1000多年前,有位文人却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把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说到这里我停下了,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表情,富有感情、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人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师有意识范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能够用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感情、带着表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的感情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传”,学生既可将适才的“读”与现时的“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加深了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二、品读:引导学生探幽发微。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之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配乐朗诵。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参悟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笔者特别选择了两首钢琴曲《命运》和《致艾丽丝》,让学生跟着乐曲轻声地边“听”边“读”,哀景哀曲,乐景乐曲,或忧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2、一咏三疑,层层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在读讲的《沁园春·长沙》时,读到这样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笔者就问:①这个“翔”字改为“游”、“浮”、“潜”、“卧”等字可不可以?②哪个更好些?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因疑而品读,在严密的推理和思考后,逐渐“说”出“翔”字的妙处:①移词手法,富有动感;②显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显自由,暗寓“自主沉浮”。如果没有教师的布疑,学生也不会去品读,那么就不可能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通读:一线串珠,学以致用。
这里的通读,既指再次的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义上的读。由于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是点点滴滴的,还不够系统和连贯,或者说并未经过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红线将学生思想的珍珠连串起来,将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所以,通读的第一步,就在于经整体认知后,通过语言表达----“说”,使学生的思维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如此反复、整合,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有了新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明白课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去合理、巧妙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了他们运用“写”的能力。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言,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结果师生互动,创造出以下成果:
自清散文有特点,
一线串珠有文眼;
比喻修辞最明显,
叠词连连韵律添;
比拟传情意绵绵,
时有炼字妙手拈。
通读的第二步,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畅所欲“言”,展开联想,因情为文。既然登山可以情满于山,观海可以意溢于海,赏文者为什么不可以情意荡漾、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为文之道,贵有感而发,此时作文,何愁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言之无理、言之无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读”、“听”、“说”、“写”四者本来就是“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不能机械武断地加以分割,所以,我们提倡“课堂阅读教学法”。它的显著特点是:诵读是“读”与“听”的有效结合,品读是“读”与“听”、“说”的有效结合,通读是“读”与“说”、“写”的有效结合。这里边最基本的是“读”的能力,拔高的是“听”、“说”、“写”的能力,它们的核心是提高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 上一篇:语文情感教育学管理论文
- 下一篇:交通局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讲话
精品范文
10课堂常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