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自主合作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10:20:00
导语:新课改自主合作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改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及做法:
一、预习导入,开拓思路
鉴于学生很多没有自学的习惯,我每天精心设计了“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其要求去预习课文。预习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读通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2)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如《热爱生命》的预习指导是这样设计的:(1)通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2)作者是怎样看待生命的?(3)找出自己暂时不理解的句子;(4)你对“享受生活”怎么理解?(5)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预习指导意在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先学、从中领悟自学的方法。设计先细后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步取消,让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自学,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顺利进行做准备。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2、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以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在教学中,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只有保证合作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会产生求知欲望,把学习当作乐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教给”的现成结论,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者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最为明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机器性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这“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氛围,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此,进行探究性提问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
(1)提问要层层递进,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教师的提问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解开疑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塞、中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思考题是: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风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方法?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前景如何?随着一连串有逻辑联系的设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
(2)提问要有开放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提问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局限,不刻意追求唯一的结论,要减少限制性因素,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如:在分析《热爱生命》这篇短文时,我问学生“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你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谈谈你如何‘享受生活’?”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在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到理性的认识。
(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发性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你会怎么办呢?”“作者加快脚步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延伸和升华。学生的想像是丰富的,只要善于诱导与启发,就能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3、使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氛围。
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对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地用心思考,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为他们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他们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问题的本质。如:还是《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我们通过认识沙漠,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长大为治理沙漠做出贡献,应该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一次交流、自励的语文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A、分小组对有关沙漠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家里的图书、图书馆或上网进行查阅。B、沙尘暴到来的日子进行实地观察,写出观察日记。C、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对沙漠的了解。D、同学们做一次想像作文,幻想一下,如果我们积极的治理沙漠,将是什么样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又将是什么后果?这样的活动和探究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又如:我们在学完《春》以后,结合小组为他们提供活动范围,A、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B、天津地区春季沙尘暴的研究C、春的文化丰富内涵。鼓励他们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及身边的书刊,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对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探究。这样在他们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展示、发挥和创新。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应用
4、允许学生犯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打断教师的发言脱口而出时,教师应用友善的态度允许学生犯规。因为很多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闪念间迸发的。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学生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大胆的探究、实践的应用以及内在的转化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要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思考、观察。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自提问开始的。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此时,教师对提出设想的几位学生以及提出问题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使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羡慕有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5、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评价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之间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去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在允许学生“自圆其说”,通过阅读反思,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用我赞同......,更赞同......我欣赏......,更欣赏......等激励、辨证的语言来评价,使学生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也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学会共享、共进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如果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
- 上一篇:税务局工作部署方案
- 下一篇:建设厅加强作风建设工作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