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感性作文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20 09:47:00

导语:农村感性作文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感性作文研究论文

儿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写“放胆文”。这里的“自由”,从外在形式上看:即儿童可以自由选择作文的题目、材料、表达方式等,从内在状态来看,是儿童心灵处于无拘无束的状态。因此笔者从2005年起尝试以感性化角度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生活----丰富生活、积累感受

1、扩充生活源泉,积累生活素材

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工夫,而不去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所以,学生怕写作文,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咸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物心灵的色彩。所以教师应尽量的充实学生相对单调、有限的生活,极大的扩充生活源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小家庭,走进大社会,尽量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积累生活。在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人格。如采取以下集中渠道:

引导观察。在教学中,在活动中,暗含观察方法的引导,如充分调动目、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全面、细致、准确地感知;注意有一定的条理、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的过程中比较差异,抓住特点。先逐个进行小型的分解的“观察.表达”训练,循序渐进,再进行综合训练。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观察习惯逐渐形成,心灵变得敏感,世界变得丰富。

实践体验。在校外动员家长配合,组织学生亲自去做,春天来了,种一棵树栽一盆花;秋天到了,去割割稻子,摘摘果子;在家尽力多做力所能及的,节假日,更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参观生活,留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

模拟生活。为了开拓学生素材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的结合生活,再现生活场景,广泛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充实现实生活。

2、学会感想生活,丰富生活感受

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而不去发掘生活的情趣,不去体验生活的启示和波澜;面对生活的多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不能算是真正走进生活,不算真正有了生活素材,而应学会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对生活有所感想!思想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一个思想感情贫乏的人,作文就无灵气,而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也会写出动人的东西,哪怕是凡俗的事情,只要有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就有了新意。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缤纷绚丽,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感动、思考和想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雪亮的眼。“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感想生活,想象生活,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件小事,一段笑话都能令我们发掘出至善至美的地方,都会引发思考,令人感到生命的意义。

(二)重视阅读----感悟作文方法:

1、课堂精读,以读促写

叶老在议论读与写的关系时,曾提出阅读和写作是彼此相联系的两回事,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点”。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而语文阅读的材料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匠心独运,上课形式相对灵活多样,学生感情容易投入,于是较之作文课更爱阅读。因此可以从最根本的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以下这些方面证明以读促写是受学生欢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如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诗中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什么样呢?请学生用笔画出来,边画边想像“满园春色”然后记录下来,学生很有兴趣。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如四年级《麦哨》一文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文章的结构及情感特点,通过麦哨的声音串起全文,首尾呼应,此起彼伏,传承久远。

3)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如为了帮助学生练习《忆铁人》一课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我就让学生回家有步骤地劝家长戒烟,家长无意表演,学生有意观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写作训练点。

2、课外博览,广泛吸收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的:“提倡少作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道出了教语文学语文尤其是教作文学作文的真谛。

教师可以千方百计地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不会读、不肯读、不能读等问题,让“读书”成为儿童习惯,不但要读,而且要大量地读,让读书成为儿童的习惯。撑起“课外阅读”这一片晴朗的天空。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带头阅读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之一是引导者。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后的交流、阅读能力的评价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为了胜任这一角色,教师自觉自愿地进行阅读。

2)营造读书环境。

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图书角等,营造“处处皆读书”的场所。然后,班级适当订阅《少年报》、《作文报》、《语文天地》、《家教周报》等多种读物。最后,构建“展示平台”,把学生喜欢的文章、读书心得、个人收获一一展现,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巩固读书的成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置身于这样的一种读书氛围里,学生耳濡目染,能不受到感染吗?

3)培养读书的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浓厚兴趣的方法很多。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就是很简单而又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比如:搜集有关的读书名言,带领学生理解与欣赏,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给学生讲名人与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且不由自主地有种徘徊浩瀚书海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识。再如:表扬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优秀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学习优秀,超过榜样,鼓动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这样,慢慢地让学生想读、爱读,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之中,甚至会达到手不释卷的理想境界。

4)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如潜心读书、(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告诉学生,书要读慢些,边读边想;(2)做记号(只要书是自己的);(3)遇到生字查字典,把拼音立刻写在生字上;(4)摘抄词语和名句;(5)读到你认为精彩、生动、有趣的地方,要朗读,要记忆。对一些表达力不强,语感不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朗读(包括课文)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朗读的意义太重大了。

3、教师下水,直接示范

在阅读文章感悟写作上,笔者觉得尤其可以以教师下水文为梯子引路,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对生活的表达和记叙,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去启发学生。

三、重视体验----感悟习作过程:

通常在作文动笔时,我们是不会去想该注意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等等。如果过多考虑策略,反倒会影响写作的思路。所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要老是以规范化的理念统一成批的制造同类产品,用太多的框架、范围牵引,尤其要因人而异,少进行枯燥死板的作文理性指导,而应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放手让学生独立构思、自由表达,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鼓励唤醒。

1、熟悉素材:

如写作《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笔者这样启发:让我们选择一件记忆最深感受最强烈的事。因为印象深刻的事情总是记得特别真切,回想起来也是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么,同学们能把它请清楚楚的回忆起来吗?闭上眼睛,静静的在脑海里放电影,在这个电影中,你能看到当时人物的行动、神态(甚至是一个眼神);听到他们说的话(甚至是一声叹息),要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要是哪个地方有点模糊呢,让我们用想象为它上色、让它鲜艳起来、清晰起来。再如:指导学生作文《我成功了》时,我让学生身临当时的情境:在那一个激动的时刻,老师的表扬一定铭刻在你的心中了吧?你想到了他的表情和语言吗?你怎样看出他的兴奋?你记得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吗?你当时做了什么。你留心过同学的表现吗?这样从重点的细节入手熟悉素材,为文章写得真实具体提供了基础。

2、激情表达

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作前笔者跟同学们谈话:为什么要选这件事写?想起这件事是否给你过强烈的感情刺激、印象特别深刻?如你想写一件激动过你的事,就一定要选最激动的。也许,它曾让你热泪盈眶;快乐得欢呼雀跃;生气得七窍生烟;忧愁得郁郁寡欢;惭愧得后悔不已;伤心得现在想起来还要落泪;恨不得这件事马上能重新来过……同学们已经是十多岁的孩子了,亲身经历过的事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事那些感情你曾经深深体验过,哪些事曾经深深撞击了我们的心灵,甚至终身难忘呢?从而激发动笔抒发的欲望,达到非表达不可的境界。

3、欣赏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写好文章,时常感受到作文的成功,提高其语言的表达效果很有必要,可是也不能专门为语言的优化而专门针对性的找技巧、寻方法苦吟苦练,或者为积累而积累。可以开展各种形式渗透这种优化语言的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主动优化自己的作文语言。

1)培养语感。

可以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语感。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2)学会欣赏。

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语言,欣赏语言。批改作文时,重视词句表达的评价,哪怕有一个词写得准确了,都要大张旗鼓的加以表扬,要是句子写得有特色了精彩了更是作上记号,郑重其事的夸奖,反反复复的夸奖,把他们的语言优点放大,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己交流作业时,能有意识的自我欣赏、自我修改文章,自己评点作文语言,如在自认为较好的句子下画圆圈,反复吟诵,与同学交流等,读他人的文章时,也能注意到精彩的句子,甚至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线、点评、和摘记。

综上所述,用生活经验的方法教学,学生易接受,而科学化法,学生期待在更高层次上去系统知识后,才能从大脑资料库里检索出来。所以相对于复杂、深湛、思维式的理性教学方式,感性教学往往更直接、更浅显、更注重感觉和经验,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注重感性会使学生更加细腻,因为细腻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点滴;注重感性容易让学生“头脑发热”,而激情却是作文的催化剂;注重感性能使孩子体验到作文的快乐,如久入芝兰之室,作文方法如花香熏陶渗透、默化潜移;头脑中的积累鲜活了、语言功底更加深厚了,何愁作文不能“我手写我心”,不能融会贯通、水到渠成呢?所以,不妨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感性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