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独立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20 09:37:00

导语:语文独立学习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独立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问题缘起:针对当前教师强调利用资料书与网络进行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盲目依赖资料与网络,导致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逐渐退化的新问题,笔者所做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真正的学校应该是思考的王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不过,笔者听了无数公开课,看了无数优秀教案,并通过调查研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迫切值得研究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们在上课前,都强调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辅导资料预习,因为中学语文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能在短时间尽可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恨不得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大到作品风格、主旨意义,小到字词读音、作者情况、写作背景。特别是上公开课,课堂几乎成了对答如流的演出。

在学生的课桌上,《中学语文教材详解》、《非常讲解》、《发散思维大课堂》……各种辅导资料书齐上阵,炫耀他们的先知先觉。尤其是上文言文时,学生对文言文翻译书更是言听计从,寸步不离!好象少了翻译书就掉了魂似的。

那么,辅导资料对于当今的学生如此重要,大部分同学是怎样利用这些辅导资料的呢?大部分同学都是粗看一下课文,然后不假思索地看资料书的讲解或是上网查找资料,那些急功近利的同学甚至只是想到怎样利用它完成练习册,或者等到老师讲解时,又怎样利用这些辅导书显示自己的预习是多么到位,或者等老师讲解完后,又怎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自己的大脑呢,基本不用,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孩子们的大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举双手反对这样的预习、学习引导方式,这是违背新课标强调的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神的!说在如今这个信息、资料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地阅读能力苦心孤诣地引导和培养,那么网络及各种辅导资料就是孩子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有力杀手!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现在不是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新的白领一族已到了离开网络就无法办公,思维因为对网络的依赖而严重退化吗?

别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新课标强调:语文注重个性化解读!

正如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话表明:语文阅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所以我主张:在未运用自己的智慧之前,不要让任何资料与讲解干扰自己的直觉与判断,再怎么权威的专家的影响也不需要!

遵循这种教学原则,在我的语文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把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当作一次语文阅读测试,读出自己的感悟,再与合适的资料对照,然后向老师质疑,这样就能真正从思想意识与阅读习惯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以高中教材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这是一篇白话古典小说《水浒》中的精彩章节。既然是小说,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就会紧紧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人物林冲,故事情节是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高俅又派爪牙对林冲赶尽杀绝,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怒杀陆虞侯等的故事,环境最动人心魄的就是“风雪山神庙”。

我采取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概述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准确感知与概述的能力,这难道不比随意滥用资料,完全依赖资料更好吗?

于是教师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再紧紧抓住故事情节中的某一亮点,譬如“伏笔与照应”,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独立解读,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波澜曲折的情节:有的学生发现小二的偷听与叮嘱是伏笔;有的学生发现林冲的解腕尖刀是伏笔;有的学生发现林冲细心盖炭火、反锁门是伏笔;有的学生发现林冲入山神庙时把门掩上,掇过旁边的大石头靠了门是伏笔;甚至有学生发现酒葫芦也是伏笔……并一一找到了照应的地方,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学生真的体会到了在故事情节中“名家笔下无闲笔”!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一次很好的感悟。然后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这些个性解读与资料对照,既能与资料相辅相成,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摒弃别人左右自己的大脑!

至于诗歌,本人更是忌讳资料支离破碎的讲解,痛恨先入为主的解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抒情诗,但每个人感受美的味道与深浅截然不同:爱好朗诵者很快感受到他的琅琅上口的韵律:来、彩,娘、漾,摇、草……而且首尾回环往复,韵味十足!这也需要资料的解析吗?情感丰富的人立马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那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就是诗人心中的新娘,诗人的梦中情人,诗人甘愿躺在她柔波似的胸怀里,不忍离去……而这种情感又是通过生动的意象构成的优美意境外溢出来: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艳影,那榆阴下的一潭,那油油的水草……简直令人陶醉,倍感温馨!

自主阅读后,再整合大家的阅读经验与感受,教师点拨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思维方向: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从诗歌的情感入手;从诗歌的意境入手。这些难道需要借助资料与讲解吗?我是坚决反对学生在独立阅读之前,借助任何使人变跛的“拐杖的”,他的害处很有点象赵本山对范伟卖拐时的忽悠!

当然,自主阅读之后,再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作品延伸,教师点拨,那么学生就会有别有洞天的感受!

如果自己的大脑先被别人的见解给“污染”了,哪里还会有五彩缤纷的感受呢?

因为对诗歌的美的感受力因人的气质、经历、感受力的强弱而千差万别!正如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说: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为了生活中多姿的美,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后再利用网络或教辅资料,时时提醒孩子们:别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也许有人说,对于文言文,如果缺少了文言翻译书的帮助,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了。真的如此吗?其实当我开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能力的时候,我坚持向学生强调把课内课外的每一篇文言文当作测试来阅读,每天强化“别把自己的大脑当作别人思想的的跑马场”的意识,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与阅读效果真是一年一道风景!

具体操作如下:拿到任何一篇文言文,先从标题和体裁上去初步感知文本,例如《史记》中的《荆轲刺秦王》,根据标题能把握主要人物:荆轲、秦王;事件字眼:刺,然后学生紧紧围绕人物与事件思考:为什么刺,作了什么准备,怎样刺,刺的结果如何?围绕着这一线索分明的故事去思考文章内容,坚持不看资料与注释,哪怕是半蒙半猜整体感知课文,再直译故事。这样的阅读体会也是印象深刻的,并且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直译完毕,再对照注释或借助资料与点拨再直译一遍,对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活用等文言现象进行进行积累整合,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基本功也很扎实,迁移能力强。(课外文言文还可以根据习题去帮助感知推测)所以我的教学一般是先慢后快,越到后来,教师的工作越轻松,学生的学习越愉快,因为我引导了学生“学会学习”、“有创意地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阅读思维与阅读习惯,阅读的效果就会步步高升,我从来不会担心时间不够的问题,况且学生有了阅读的能力,多教少教一篇文章又有什么要紧呢?

课本本来就是学生走向课外的桥梁,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一直有这样独立自主的阅读意识与阅读习惯,从考试素质来说,你还会被考试卷中那小小的几篇阅读文章难倒吗?要知道,你一直是这么独立自主的阅读啊!从你的阅读素质来说,你可是独立阅文无数啊!

也许有同行质疑这样的教学原则与思想,只适合于程度好的学生或是高年级学生。其实不然,我这个课题已实验了三届,实验证明:好中差的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与创新的教学方式中,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因为世界上最有效率最牢固的方式是改变人的思维意识!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思想只适合于语文,其实它适合于任何科目、任何形式的学习!

至于是否可以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我可以用一个经典的故事验证我的理论:当一个没有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o”时,他有许多的解读:这是圆圆的鸡蛋、苹果或是猕猴桃;或是一个太阳,月亮;也许是妈妈张开的圆圆的嘴;或是小鲤鱼吐出的淘气的泡泡……可是当他上了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却斩钉截铁的告诉他:这个圆溜溜的符号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字母“o”。为此,小女孩的母亲将幼儿园告上法庭,这位母亲用东方池塘里被剪掉翅膀而且滑行距离远远不够的天鹅的遭遇,深深打动了陪审人员的心,获得了诉讼的胜利!

这胜利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个生命对世界自主的解读!这意味着不分年龄大小,年级高低,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的思想与感受,让他们有不受任何干扰的思考机会!我们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难道不知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吗?

虽然,我说的教学思想概括起来也许简单明白:那就是教师应该运用这一教学思想,持之以恒的形式多样的促使孩子们摆脱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摆脱对教师讲解的依赖!摆脱对外界的倚赖,!培养独立学习的品质!因为在学习中,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如此,也有这样的合适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教师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必须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别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真正的学校应该是思考的王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特别在如今书籍浩如烟海,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更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