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2-11-11 10:51:25

导语: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开发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开发与实践

摘要:现代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生产劳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维度、多领域的生产力,在理念与实践上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也丰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为满足学生的当下共通性与未来适应性需求,一线教师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翻转课堂;融合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造性劳动内容。我们结合小学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我们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以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从“小”做起,逐步深入,构建了以科学、数学、艺术领域、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结构。

一、翻转课堂“微课程”———为劳动教育助力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助力,推进由“微课程”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降低了创新实践劳动课程在课内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观看微课的进度与内容,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制作设计创意作品,甚至自己录制视频分享劳动成果,亲历劳动收获喜悦。在改变劳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技术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一)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实现虚拟职业体验。沉浸式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的各种物体进行三维化、虚拟化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虚拟场景和体感交互功能,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劳动校本课程中引入这类新颖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职业体验的沉浸式课程中,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深入体验探究广袤宇宙、微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于危险系数高或非日常的职业体验(如救火、救灾等职业),仅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很多场景停留在想象中,无法身临其境切身感受。VR技术的使用,将各种工作场景,将宏大的宇宙与微观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交互技术,在各类虚拟环境中完成各项职业体验,让孩子们拥有全新的学习感知。(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创新能力。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劳动形态发生了新变化,有别于偏重于体力劳动的传统劳动。现代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实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程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1.“小小程序员”课程我们将AI+编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编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属性,朝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学生通过编程能更好地设计智能化的作品。脑力劳动因编程教育的融入式设置简化了部分手工劳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新兴的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劳动教育具有很多优点:易操作、可迁移、实效强、可创新。编程不再是枯燥单调的代码编写,而是有益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有趣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后,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及潜能,也自然地将劳动认知和习惯培养起来。我们紧扣现实中的生活热点,挑选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主题,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规划实践的多主题教学任务有:紧追生活热点的垃圾分类、自动驾驶、烹饪高手等,跨学科项目的电子音乐会、神奇画板、开心农场、捕鱼达人、建筑大师等。在结合编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将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产生的创作理念,变为可体验可操作的游戏或动画,大大激发了劳动的幸福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机器人总动员”课程机器人课程以结合机器人的编程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工程思想进行渗透教育;促使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工程挑战赛或主题项目创作中,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参与营救行动或绿色环保,如灭火英雄、环保卫士等。3.“3D智造”课程学校开设的“3D智造”课程,让学生基于实际生活和经验兴趣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编程、智能硬件等知识,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分享,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创客精神的新一代。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推动着新型的劳动教育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普通人进行设计创造活动的技术屏障,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将学生的作品具象化,有效地抓住学生的视觉和触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3D智造”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设计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探讨三维模型设计、三维打印技术和激光雕刻技能同新型劳动的结合为桥梁,积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小能手。小学中高段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想象未来出发,利用3D软件设计,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为更好地结合信息化劳动教育,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从中选取了学生兴趣度高的相关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如童年玩具、优创文具、创意家居、梦想校园等。此类针对性强的信息化劳动课程,既切合了日常生活和科技热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创作的学习兴趣和美化生活的热情。4.“天涯小创客”课程“天涯小创客”课程实施以学生社团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3D智造”课程的基础上融合STEAM教学理念精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始终秉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己的自由”,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传播者、创造者转变。我们通过设计智能城市为问题线索,围绕主题分解不同子课题(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校园等),由学生个性化选择完成。目前,植根于信息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个物化成果,如自动巡线智能小车、智能护眼灯、智能停车场、智能甜品店、智慧教室、扫地机器人、八音盒、招财猫、智能温室、智能宠物屋等。5.“天涯梦工厂”课程动画电影制作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创客小剧场”是一款辅助中小学生制作动画影片的工具。软件充分利用虚拟抠像、AR、移动互联网视频分享等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和故事变成现实。配套教材辅助学校开设动画电影制作课程,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故事,设立人物、塑造性格、描写情节、记录对话、捕捉每一个画面,让孩子们全程投入到创作之中,在创作中全面提升各项能力:故事构思的创新能力;撰写剧本的写作能力;道具制作的动手能力;统筹导演的组织能力;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对话配音表达能力;构图配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乐高积木搭建、手机拍照,运用视频软件录音剪辑,手脑结合创作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下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三、实践反思———为劳动教育筑基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因而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当下,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学生学会理解、评价和发展不同的技术运用能力,并将其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展立体思维、触觉、动手操作、情绪管理以及设计和创造等多元能力,从而获得积极体验,增强自信并收获快乐。(一)筑基沉淀。在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基础劳动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多样态发展,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注重各年龄段在教育内容上的衔接和在教育方式上的协调。信息技术赋予劳动教育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劳动教育科技属性方面的难度。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高精尖的劳动成果,而要筑基沉淀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培养科学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面对未来挑战终身发展的能力。(二)综合发展。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需要注意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在保证劳动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目标实现基础上,把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多元化实践的机会。目前开发实践的融合课程活动类型主要有:信息搜集、沉浸体验、讨论模拟;手工制作、模型装配、作品设计、产品推介;探讨立项、构思设计、技术试验、作品鉴赏等。我们采用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融合课程实践。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帮助其发挥所长,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互相协作完成项目。

作者:曹灵芝 郎洪笃 单位:成都市天涯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