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02-26 03:08:09
导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以《现代教育技术》总目标为前提,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对教师所应具备的技术素养的要求,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需求分析、设计、以及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等阶段提出一套用于面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素养培养的参考教材———《技术使用指南》.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使用指南;技术资源
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提出的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仅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技术知识、教育知识,更加强调教师要能掌握他们的结合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知识.2014年6月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的这些教师专业知识进行规范,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而纵观目前师范生实习情况以及在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且大部分在职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的原因归结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使用的教材中所呈现的技术较为陈旧.(2)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要利用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教学,一方面是不知道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使用技术.根据最新的《能力标准》规定,教师的技术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习、研究、交流等,因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需要让师范生理解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研究等的关系,从而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素养.综合目前教育技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最新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教材进行重新构建.新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套的教材主要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本文主要解释构建《技术使用指南》的思路,内容组成、呈现方式及使用方式.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回答“它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怎么使用?”这几个问题.
1《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筛选的理论依据
要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要考虑该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材,主要用于培养师范生教学相关的技术使用能力及培养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意识,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及意识.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考虑《技术使用指南》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如何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考虑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素养有哪些?1.1两个《标准(试行)》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方面规定了教学人员技术所应达到的标准.《标准》对教学人员关于技术的要求从“会用”—“能用”—“应用”层层深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师范生所要掌握的技术内容,还要求考虑如何来呈现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的目标.《标准》要求教学人员能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技术进行评价,使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利用技术就教学方面展开科研活动.归纳起来,《标准》要实现的就是让教学人员能认识技术与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6大模块,并进一步来运用技术到各个模块(见表1).而《技术使用指南》正是要向学习者解释相关的技术在这6大模块的重要运用.此外,最新颁布的《能力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个维度.《能力标准》的发行,更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信息素养具体包含的内容.它分别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规定了技术应用.1.2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子课程,担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重担,即《技术使用指南》重在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使用指南》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子目标,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能力标准》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归纳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目标具体是:(1)掌握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2)具有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发展、改进评价方式等的意识.(3)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发展.
2《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组织的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是主体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通过一些操作和行动利用工具完成一定的活动单元,从而达到知识内化,再由内化影响外在行为的过程.参照“活动理论”,《技术使用指南》则是让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下,通过了解技术在教育、教学、学习、评价、研究、专业发展几个模块中的使用,来提升技术素养,通过辅助工具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知识(包括技术使用能力,以及技术使用意识)的内化并由内化的知识来影响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改变(见图1).而学习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包括信息获取工具、演示工具、智能辅助学习工具、交流工具等.要了解技术在6大模块中的具体使用,则需要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亲身体验技术的魅力.即《技术使用指南》中的活动单元需要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做中学”.图1《技术使用指南》教学活动框架根据“活动理论”确定《技术使用指南》的内容组织方式,其基本思路是以“技术手册”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开展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教材的设计.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技术应用的同时,已经渗透进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即在学习同时,感受真实的教学是怎么进行的,并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
3《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设计
3.1内容筛选根据6大主题的特点以及《标准》和《能力标准》的规定进行进一步的内容的具体设计(见图2).在技术与教育单元中,主要介绍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的发展历程.这部分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掌握未来.因而的这部分的技术要求是让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加工能力.在技术与学习单元中,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我们将技术与学习又划分为,技术作为辅导者、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技术作为被辅导者、发现技术与学习的潜在价值4个模块,并且在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中,我们参照Wegerif(2002)关于技术角色的描述:“技术作为教导者(tutor),技术作为心智工具(mindtool)和技术作为反思和对话的支持(supportforreflec-tionandconversation)”,将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又划分为技术作为模拟工具、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技术作为思维工具、技术作为表征工具、技术作为协同创建工具、技术作为反思工具6个子模块.在技术与教学单元中,《标准》中规定教学人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的不同将技术的作用可划分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在技术与评价单元中,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包括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3大类,根据《能力标准》具体划分每个对象下的具体工具.根据《能力标准》确定最后两个主题,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即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并且《能力标准》要求教师能收集学生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图2技术使用指南设计概念图3.2组织方式基于活动理论框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应将活动教学设置在真实而富有意义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即技术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行真实的活动任务,激发学习动机.我们以教学设计案例作为真实的活动情境的依托,对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还要求师范生能灵活的运用技术到学习、教学、评价、研究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科专业知识选择最优的教学技术,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即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意识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技术要求则不需要像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专家那样,熟练运用技术的各个方面,而只需要一般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技能.也就是,要求能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获取学习资源,根据学科知识能进行恰当的信息整合、处理、择优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成需要的课堂辅助工具,用于辅助教学.如,利用PPT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技能.因而《技术使用指南》设计需要以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向导,介绍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下,以及学科知识下适合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最优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整个“技术手册”的设计如图3所示.图3每个单元的模块设计技术导学,主要是介绍本活动单元要实现的目标,介绍该单元下具体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案例分析主要是举一两个不同学科的具有代表性的有相应技术融入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接下来便是具体的该工具下并且是该案例下提到的软件、硬件的操作说明,以及课堂所需要的资源的建设方式.当然,随着技术更新换代,《技术使用指南》里提供的技术也许能满足当下的教学过程,但对未来的技术仍然有局限,因而“技术手册”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常用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论坛等作为师范生的后续学习.
4《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方式
4.1《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使用说明《现代教育技术》配套使用的教材有《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手册》主要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3部分构成.《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遵循如图4所示.图4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流程《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它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课堂外学习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并完成他们的作业.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应用能力.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被使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而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理论”为主,“技术”为相辅相成的过程.技术的学习用于辅助教学设计.反过来,教学设计告诉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技术.再者,从活动理论的教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经验并形成特定心理结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即活动可以促使学习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同时帮助其进行内化,完成意义建构.因而,就要求学生课外能够积极自主进行技术的学习,课堂上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结合“技术手册”资源的特点、技术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有别于理论传统课堂的学习,根据《技术使用指南》内容的不同,需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力的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技术的学习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在技术学习之前,需要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技术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作为教学设计辅助工具的技术的学习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在课下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在课上进行讨论,应充分结合课下与课上的教学.4.2《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注意事项《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是以新型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师在实施时,应以课下和课上两个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主.在课下环境中,教师应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师范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并由学生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完成任务,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跟踪引导.课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并根据学生的任务情况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必须结合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技术知识有效结合.不能脱离理论,纯粹的进行技术的学习,将技术手册单纯的认为是技术工具书.
5《技术使用指南》使用效果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分别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品专业、2012级初数专业的130名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主要采取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期末的问卷调查法方式实施效果的调查.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发放问卷,总共发放130份,回收129份.统计结果表明(见图5)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学前和学后具有极其显著差异.学生在学习之后,对技术使用的态度也呈积极趋势.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对课程评价方式的满意度测试表明,学生对课程中布置的作业满意度较高(96.2%的人认为作业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学生对课程的总评方式满意度低于作业满意度,只有61.3%的人同意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客观地评测出学习结果,27.5%的人态度中立,10%的人不同意.第1题: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87.7%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不仅指教育中应用的技术,还指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第2题:为什么需要教育技术,正答率为85.2%.第3题:对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角色认识,正答率87.7%.第4题:对心智工具的理解过于泛化,第4题安全正答率1.2%.第5题:对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的认识,正答率为84%.第6题:关于“WebQuest具有哪些教学模式的特点”,安全正答率为0%.第7题:授导型教学的特点,安全正答率达到92.6%.图5教育技术关键知识的测验结果态度方面,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对我们在课程中为其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对课程总体的评价与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结果对其课程总体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差异.此外,问卷结果还表明对技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技术使用指南》的帮助.
6结语
6.1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基本上能满足当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应用的学习,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所提供的技术只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部分技术,无法涵盖所有的内容,正如文中提到的,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也在随着变换,当下所学习到的技术很有可能在几年内淘汰,新的技术又具有不可预见性,因而《技术使用指南》对未来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只是提供了一些学习网站及资源,对师范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6.2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师范生对技术的学习,提高媒介素养、信息化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以满足师范生能力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在TPACK、活动理论、标准的指导下设计的《技术使用指南》还只是一个初次探索研究的结果,更多的是在理论的研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构建,还需要更全面的落实《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作者:林丽征 杨宁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宁,包正委,董玉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理念、框架与目标层次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13,(3)68-73.
[2]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3]阮士桂,李卢一,郑燕林.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J].2012,22(8):36-41.
[4]纪宏璠,雷体南.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的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56-58.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6]刘素娟.活动理论框架下的网络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10-12.
[7]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8]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etal.The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ramework[J].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2013,5(22):101-111.
[9]高占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与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单从凯,赵通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1]李文.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实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 下一篇: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思考